10月21日,湖北襄阳。33岁的王女士患上乳腺结节。主治医生分析,这是由于她经常生气焦虑,情绪郁结发泄不畅所致,王女士说,自己经常辅导孩子作业,常常气哭。医生表示,家长要善于引导,否则大人孩子都不好。
前两天邻居来串门,也是说最近被孩子气的够呛,原因是辅导孩子写作业,孩子经常因为粗心把会做的题做错了。我不解的问:“错了就错了嘛,改正不就好了,谁上学的时候没因为粗心做错过题呢。”
邻居说:“道理都知道,但是就不想让孩子犯错,而且作业做错了,老师也惩罚,好几次放学被老师留下了。”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差不多每天都在和“犯错”的孩子斗智斗勇,做的最多的就是纠正孩子学习上的问题。
对儿童犯的错误,家长和老师经常这样说:“你总是不听我的话,这个错误你犯了多少遍了?如果你改不好,永远不可能通过考试。”
岂不知纠正这样的问题,可能会帮助孩子提高分数,如从0分提高到10分,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缺陷,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惩罚和奖励并不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
在学业方面,若家长或老师总是批评孩子,这样会打击孩子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家长批评自家孩子淘气、愚蠢,这样只会伤害他的自尊,并不能改变他淘气、愚蠢的缺陷。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发现孩子的错误,并提出批评,以让他们改正问题,在学习或道德问题上都是如此。在父母和老师看来,批评和惩罚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如果家长和老师在平时教育孩子时,只是使用夸奖和惩罚的手段,那孩子是不能发展出自我约束能力的,并且夸奖和惩罚会成为约束孩子的手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想要孩子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是让他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或技能更熟练。如果他在某方面不及格,却无法提高技能,他就很难获得较好的成绩。
在以前,对于那些比较笨或写字写不好的孩子,老师经常用揪耳朵或打手的方式想让孩子写好字,但是事实证明,即使这些孩子的耳朵被揪红了、手被打痛了,能力还是很难提高。
要提高孩子的能力,只有让他不断地练习,以获取经验,不管获得什么样的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习得。
犯错是正常的,“完美”才是缺陷
“人无完人”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成人或者孩子都无法做到不出错,这是事实。
即使是在严谨的科学领域有时候也有一定的误差或允许有某种程度的失误。比如,抗生素注射成功率有95%,5%的失败率也很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长度时,能精确到某个单位,但不能达到完全的精确。
没有绝对正确的数值或结论,给出误差或错误率,才使这个数值或结论更有价值。错误与结论同样重要,如果没有错误率或误差,数据或结论就不严肃。
在追求精确的学科上,错误都如此重要,在教育工作中,错误就更重要。家长或老师只有认识错误、了解错误的必然性,才能帮助孩子不断改正、消除错误。
因此,对待犯错误这个问题,成人要有正确的观念,错误是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错误也有它有益的一面。
仔细观察生命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人是在不断犯错-纠正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例如蹒跚学步的儿童最终能学会走路,就是通过不断获取经验、不断纠正走路中的错误而达到的。
使用教具,引导孩子在“犯错”中取得好成绩
1.“圆柱体插件”
著名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发明了一种叫“圆柱体插件”的教具非常适合于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
圆柱体插件教具:在这组教具中,有一组高度相同、直径不同的小圆柱体,共10个,每个圆柱体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圆柱体插孔,圆柱体可以插入其中。
孩子在玩这个教具的时候,会发现每个圆柱体都不同,他会用拇指和其他两个手指捏着圆柱体的顶部把手,将其插进插孔里。
进行这项操作到最后,孩子可能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如剩下一个比较大的圆柱体,它不能插到最后剩余的那个插孔里,且其他有的圆柱体插到插孔里后会比较松。
这种状态会让孩子很感兴趣,他开始认真的检查、仔细的研究,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剩下的、无法插进插孔里的圆柱体表明,他犯了一个错误。
就是这个错误引起了儿童的兴趣,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他会不停地重复游戏。这样重复游戏既可以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帮助他有效地控制错误。
2.“贴标签”
还有一种叫“贴标签”的游戏,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养成发现错误的能力。
贴标签:让孩子把写着物品名称的卡片放到相应物品下面。在这个练习中,孩子会通过各种方式,反复检查自己所做的结果,发现错误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安排一些类似这种找错误的游戏,让孩子去发现,这会促使他们逐步达到完善。
不断追求完美、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这种习惯对促进孩子的发展很重要,因为孩子有追求完美和准确的天性。
改正错误并不是为了让孩子走向完美,而是让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这会促使他更努力地工作。
单纯地告诉孩子他是灵巧的还是笨拙的、是优秀的还是恶劣的,这没有用,甚至会起反作用。孩子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事,他需要的不是家长或老师的教育或教导,而是为他提供认识自己错误的条件。
长时间接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会在验算出数学题的结果后对结果认真检查,这差不多成了他的习惯。对他来说,检查结果比结果本身更有吸引力。
3.“按命令要求做事”
曾经听一位做教育的妈妈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她在和女儿玩“按命令要求做事”这个游戏时,她对孩子说:“到房间外面去并关上门,然后再回来。”
孩子仔细地读完这句“命令”后,开始按照命令行动。但还没有完成所有的命令动作,她就回到妈妈身边,疑惑地问她:“我把门关上后,怎样才能回来呢?”
这位妈妈笑着对孩子说:“哦,你说得对,是我说错了。”接下来,妈妈改正了说法。女儿高兴地说:“现在我可以按命令完成动作了。”
通过游戏,可以看出发现并改正错误成了一件很有趣的事。错误加强了孩子和成人间的和谐,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
这样,当有一天孩子发现成人犯了错误,不会对其表现出不尊敬,成人也不会因为犯错误而失去自己的尊严,小错误也可以让人变得伟大、受人尊敬。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我不是完美的,我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也会犯错误,但我知道自己能改正错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事。”孩子获得了这种审慎、自信的性格或个性会让他终身受益。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