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教具 >> 教具前景 >> 孩子干预没效果

孩子干预没效果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14714911368070&wfr=spider&for=pc

对孤独症孩子进行个训,一般是指一个老师对一个孩子进行指导的形式,个训需要训练人员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和耐心,从刚开始辅助孩子完成指令,然后通过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最终使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指令。

个训不但能提高孩子的认知力和理解力,还能让孩子懂得如何配合老师。

对孩子的个训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我们要调动孩子的动机,有了动机之后孩子的训练才有意义。

第二,一定要让孩子有注意力,只有在有注意力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去发指令;如果孩子没有注意力,我们不发指令,而是想办法把孩子注意力吸引过来。可以用一些辅助方式,辅助过程中,随着孩子的能力增加我们要逐渐减少辅助手段。

第三,当孩子有了注意力之后,我们才能够发指令。对于刚开始训练的孩子来说,发完指令孩子肯定是不能立即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辅助孩子来完成。

第四,孩子经强化完成指令之后,就可以让孩子享受她的强化物了。这时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训练过程和步骤详细地记录下来,一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整个训练过程的变化;二来可以观察分析孩子的整个行为趋势。

辅助手段一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执行,孩子完成之后,我们立即给孩子强化,这是整个训练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把强化跟得及时,那么您前面的训练才有意义。由最初的全辅,到半辅,再到半半辅,到最后越来越接近独立,不但可以证明我们的训练是有效的,也能为家长本身增强信心。

记录对于我们专业训练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连续十天,孩子变得忽而可以独立完成,忽而需要全辅,那我们可以查看训练过程中是由细节操作不当所导致的。找到原因之后,需要紧接着进行下一轮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对问题所在进行改正。这样环环相扣、节奏紧凑的训练是在专业的行为引导的原理基础之上演化而来,且符合科学原理,因此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效果是最好的。

个训项目是让我们的孩子训练效率最高的,但我们的训练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能够独立走向社会,因此在个训课程中,我们也是强调,个训的最后一步就是最好泛化,泛化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景,只有个训的能力泛化出去,孩子才能真正的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这也正是我们干预训练的最高理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是地点,和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

在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因为干预效果不明显,家长们往往会感觉气馁。家长们往往会认为,没有效果是因为孩子本身程度差,智商低;只有那些高功能、轻度的孩子才会取得明显的进步。而多数孤独症孩子训练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们不否认在整个孤独症儿童群体中,会有一些孩子因为脑部损伤比较严重,干预的难度很大。但是真正所谓程度差、智商低的孤独症孩子却并没有家长想象当中那么多,影响孩子干预的因素有非常多。

一、干预目标的设定

家长们往往会以孩子的实际年龄去要求我们的孤独症孩子。“别人家的孩子4岁就会做加减法了,我只要求他能点数总可以了吧?”反复一遍遍得教他,有时候在简单环境的桌面操作过程,单一教具、强迫记忆及在强化物的作用下,孩子看似是学会了,但一旦转换了环境,转换了内容,同样难度的问题,孩子就完全蒙圈了。有些家长和老师会怪罪于“你看,这就是孤独症,不会泛化,这个孩子就是泛化差。”殊不知,在开始的教学中,给孩子学习的难度就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是不相符合的。孩子并没有深层次的真正理解,只是机械记住而已,换了环境换了题材,自然又不会了。

所以,我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孩子目前实际的能力点究竟在什么水平?相当于几岁的孩子?而且是不同的能力又相当于几岁的孩子?因为有的孩子会说话在,但理解、逻辑不好;而有的操作不错,但语言的表达、背诵不佳;也有的孩子看似聪明,但行为、社交跟不上等等。找到孩子目前所处的能力点,有的放矢才是成功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即是要清晰得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孤独症孩子而言,虽然可能实际年龄比较大了,而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可能还更像年幼的孩童。不要觉得孩子年龄多大,就要学差不多这个年龄的内容,这样做只会让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坏,越来越不配合,而且也无法真正学习到教学的内容。

当家长们发现,孩子长时期的干预没有进展或是在干预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配合都不好的时候,首先就要检查,目前的学习难度和强度等,是否和孩子目前的能力水平相符合。

二、教学的方法

家长们在教孩子某一项技能或学业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觉得别的孩子不就这样学会了,为什么我的孩子就是学不会?这个步骤教完,不就是应该进入下一个步骤了吗?

对于自闭儿而言,他们存在感知觉的异常,而且这样的异常因人不同;即使同样是孤独症,可能他们之间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算是同样水平,同样难度的内容,教给不同的自闭儿,他们的进度及教学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同一项技能的时候,要有不同的分步骤方法。即使在教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孩子的差异性,教学的方法和重点也是会有区别的。比如,同样是教孤独症孩子书写,即使具备差不多的手眼协调能力,有些孩子只要语言和手势稍加点拨,就可以学会;而有些孩子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必须老师手把手的带领,而一旦进入状态,却会像突然开窍,进步飞快了。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探索的内容其实有很多,包括选择孩子有兴趣的教具玩具;授课老师的掌控能力;孩子天生的性格会更合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更温柔一些,还是需要一点点强制;甚至课堂上教具的摆放和展示等等细节,都有一定的讲究。

三、父母的配合

在康复干预过程中,家长的信念决定了孩子们未来的道路。凡是带着孩子们进行康复和干预的父母,相信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父母却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对孩子的未来有益处,才是真正的爱。

首先,在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做一个智慧的家长。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才是更合适孩子的?吃药还是打针?医疗还是教育?孤独症、发育迟缓等这样的病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长要清楚得明白,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有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目前才是帮助孩子的正道。

其次,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也不要指望任何一个专家大咖的一提点,就能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再贵、再好的机构,也不可能在短时期、低频率的情况下,让孩子产生质的飞跃。对于自闭儿的干预,必须是长期的,高频次的,坚持不懈的,孩子才有逐渐变化的可能。

还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已经是孤独症了,就不要太辛苦,让他开心就好,所以就特别溺爱;而有的家长却太过于“鸡娃”,孩子就像一个陀螺似的每天转个不停,没有停歇的时候,精神上也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其实,不论特教还是普教,教育的原则是相通的。对孩子,不仅要张驰有度、恩威并施,更要根据孩子的成长,制定一定的规则和规矩,为他将来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我知道,在带领自闭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无助,但是我们始终要有信心,要坚信孩子是一定会进步的。在遇到瓶颈期的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要气馁,要用智慧与坚持,帮助孩子一起克服每一个难关,走向最后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