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实践类结构化
一、题型详解
(一)保育类
豆豆第一天来上幼儿园,就一刻不停地哭。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如此,从不参加任何活动。他会一直紧紧拿着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坐在远离小朋友的地方,默默地流着泪。作为老师你怎么办?
1.提出问题
豆豆在上幼儿园初期产生的哭闹情绪就是典型的分离焦虑表现。教师可以先与幼儿交谈他感兴趣的事,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停止哭闹。
2.分析问题
幼儿出现分离焦虑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1)安全需要的缺失。幼儿刚进对周围的人事物都不熟悉,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
感。
(2)自理能力差。许多家长包办代替多,幼儿入园后,无法独立完成生活中的一
些任务,造成心理上的自卑。
(3)幼儿的性格。豆豆本身可能性格比较内向,交往能力不够强。
(4)入园准备不充分。教师和家长没有提前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状态,无法很好地过渡。
3.解决问题
(1)创设家庭式的环境。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空间,便于他们休息和自主活动。如在班内悬挂、张贴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从而有效地分散幼儿注意力,减少分离焦虑。
(2)组织活动。在家长送幼儿入园初期,我会组织相应的亲子活动,帮助幼儿适应园内生活,如开展亲子游戏,让幼儿在家长带动下参与活动,感受与大家游戏的快乐,让幼儿逐渐熟悉和适应教师、同伴和环境。
(3)及时沟通。积极与豆豆的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家园统一意见。如,对老师要产生充分的信任,当孩子提出需求时,及时和老师沟通。
总之,在面对孩子初入园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我会主动的与家长紧密合作,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并鼓励家长放手,通过“一推一拉”帮助孩子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让孩子学会一个人去面对他们的世界。
(二)教育类
3岁的平平上课时总是在座位上来回移动,手脚不停,游戏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半途而废,手里的玩具玩一下会丢开,而对这样的孩子,你怎么办?
教育类问题包括教学情境及活动组织两类。
教学情境类有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幼儿问题行为等;活动组织类有教育活动的组织、游戏活动的指导、其他活动组织等。
教育情境类
1.作答方法
2.分析角度
1.明确问题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加上他们年龄小,尚未形成遵守纪律的观念,顽皮是经常会出现的教育现象。
2.分析原因
(1)从幼儿自身:三岁的平平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游戏是其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游戏的动因来自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所以他看似在椅子上来回移动,其实这只是他探索的表现;过于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感知觉、注意力发展限制,一般在3~5分钟,且执行任务时容易受情绪和兴趣影响。
(2)从教师方面:所开展活动的要求不明确,内容过于简单,材料提供不充分,教师没有进行细致的引导。
3.解决问题
(1)幼儿自身。根据平平这一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灵活的转变教学的模式,多引导幼儿主动的去探索,提高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2)活动组织。由于孩子年幼,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自己管不住自己,故在活动中会常有半途而废的行为。因此,需适时、合理、明确的提出规则,通过游戏的方式,有目的的训练他的专注能力和自控能力,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如请他表演警察、哨兵等角色,让他从中得到一些良好的纪律教育。
(3)积极评价。鼓励平平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帮助他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在今后组织活动的时候,我会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情境,使用一些新颖的玩教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组织类
1.作答方法
2.分析角度
二、作答攻略
(一)语言规范,逻辑清晰
(二)借用专业理论进行阐述
(三)分清缓急做处理
(四)策略具体详细,实践操作性强
三、理论链接
(一)幼儿年龄特点
1.小班:最初的生活自理,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2.中班: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大班:好学好问、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开始掌握认识方法、个性初具雏形。
(二)亲子关系的类型及家庭结构
1.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
2.结构:核心家庭、联合家庭
(三)饮食习惯
1.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成因分析
(1)家长对幼儿挑食行为的影响
①家长的饮食习惯;②家长教养方式。
(2)教师及其同伴对幼儿挑食行为的影响
(3)幼儿进食时情绪不良
2.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解决措施
(1)家长角度
①父母应给予儿童正面的引导,以身作则,构建和谐的饮食环境,形成正确的饮食观念;
②家长不能宠爱幼儿,及时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③家长可以带幼儿一起种植蔬菜,在播种、浇水、收获的过程中,让幼儿感到“锄禾日当午”的辛苦,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使幼儿形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2)教师角度
①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②营造适宜的环境,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引导幼儿愉快进餐;
③因材施教,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④幼儿园注意改进烹调方法。
(3)家园合作
①教师应利用多种渠道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也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饮食情况,进而制订出合理的膳食计划,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②家园沟通的形式有:家长会、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
等;
③通过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提高
家长主动配合的积极性,共同培养幼儿的正确的饮食习惯。
(四)睡眠习惯
1.幼儿不良睡眠习惯的成因分
(1)家庭睡眠时间、睡眠习惯
(2)幼儿的高级神经活动抑制功能不够完善,易兴奋,注意力易分散
此外,幼儿入睡困难还存在许多客观原因,如睡前做剧烈活动、神经受刺激、饮食不合理、幼儿园环境嘈杂等都是造成幼儿入睡难的原因。
2.幼儿不良睡眠习惯的解决措施
(1)家长角度
合理安排幼儿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午休时间与幼儿园统一步调,帮助幼儿建立午休常规。家长应该及时督促幼儿睡觉和起床,尤其是在周六和周日。家长应要求幼儿进行午睡,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周一过度疲劳。
(2)教师角度
①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
②使用爱抚和鼓励的方法使个别幼儿尽快入睡;
③培养幼儿仰睡或右侧睡的正确睡姿,教育活动中渗透正确睡姿的掌握,在幼儿睡前给予提醒和纠正。
(3)家园合作
教师要利用入园和离园的时间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让幼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午睡情况,帮助幼儿制定合理的睡眠作息时间表,使家长与幼儿园步调一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五)游戏的指导
教师在游戏中应充当支持者的角色,担任旁观者、舞台管理者、共同游戏者、游戏带头人等身份,采用语言或动作的方式进行指导。同时应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