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莉莉今天吐槽,2岁半的女儿西西对着遥控器上的数字键,能从1数到10,但随便从里面拎出来一个,就不知道是几了,隔壁邻居家小姑娘比西西小一个月,1~20全都认识了。莉莉直呼“这差距也太大了,我们可很早就开始给西西数学启蒙了。”
最近正好在看数学启蒙相关的书籍,我就问问莉莉,“你怎么给小西西启蒙的?”,莉莉想都没想就回:“教她数数啊,有时候也教她认数字”。我跟莉莉说“你这种启蒙法,怪不得小西西对数字不敏感呢”。
很多父母都以为数学启蒙就是教孩子数数,或者教孩子一些简单加减法。但事实上,这完全不是数学启蒙,更像是一种超前教育。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大脑发育程度还不足以接受这些加减运知识,这种填鸭式启蒙反而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对数学产生误解,以为数学就是算术,从而让孩子从心里抵触数学。
常见的数学启蒙“雷区”
我特别喜欢中山大学数学学院副教授,娄文老师的一句话:数学启蒙的原则是用不像学数学的方式浸润数学,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指导孩子。
真正的数学启蒙不是我们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教孩子数数,而是根据孩子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数学启蒙方案、目标。儿童教育研究人员发现,2岁左右的孩子对数字、秩序、空间位置、对应关系、形色分类、逻辑关系等会产生极大兴趣,这时候开始数学启蒙能够事半功倍。比如:
20个月左右的孩子,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掌握数的概念;2岁半左右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计数能力;3岁~5岁,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数学概念,比如:三角形、长方形、对称、等分等。
相比而言,反而是数学运算孩子上学后迟早都能学会,晚一两年掌握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坏处。
不会启蒙没有关系,但那些错误的启蒙方法,会让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这才是可怕之处。让我们来看看常见的“数学启蒙”雷区都有哪些呢?
雷区一,无时无刻教孩子背数
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孩子很小时,根本不懂什么是1、2、3,家长一上来就教孩子背诵默写1~10。可乐的早教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没事教孩子背1、2、3……,这是在破坏孩子数学思维。
我们不建议孩子在不理解数字时去强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不理解数字之前,孩子从1数到10,不是在数数而是在背诵。把数字强行放到大脑记忆区域,违背了数学应用的目的,也违背了孩子认识自然事物从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过程。这会让孩子认为,数学就是一串死的数字,只要通过记忆和背诵就能学到,不需要通过逻辑思考。
最好的做法是用一些形象的东西,让孩子直观的感受数字。比如,你可以在收拾玩具时,跟孩子一起书1个玩具、2个玩具、3个玩具;也可以在孩子吃水果时,一边数一边和孩子互动。这种方式孩子会更直观的看到,1、2、3代表的到底是什么。
雷区二,不理解数字时,就让孩子强记、强写
可乐2岁多时,我经常带他去小伙伴家串门,小黑板几乎是每家的必备工具,而黑板上出现最多的永远都是数字。那时跟风也买了一个,还时不时给可乐来个数字教学,记得可乐会写1、2、3时,激动的老母亲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没多久,就被可乐的早教老师打脸了。老师告诉我:孩子还没理解数字时,家长不可以要求孩子强记强写,这种机械记忆会阻碍孩子理解数字间的真正关系。老师说“数字是一串很奇妙的符号,它不像文字,不是通过临摹、记忆就能完全掌握的。孩子更应该掌握的是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的意义,而不是数字本身。”
后来我也查了相关资料,确实也有这方面的记载。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小时候就被强迫要求记忆、默写数字的孩子,今后会在理解数学应用题上出现一定的障碍,这会导致孩子在越高年纪数学敏感度越低。
雷区三,过分重视培养孩子“心算”
这几年“心算”特别流行,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心算”能力。于是刚学会加减法的孩子,就被家长强迫不能“掰手指”,不能念出声,只能心理默算。这种剥夺孩子正常运算能力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
小孩子,尤其刚学数学的孩子,“掰手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将“手指”这个具体的视觉信息,转化为对应的数字,完成一次从具体到抽象的大脑提炼,这是锻炼孩子将视觉信息转换为抽象信息能力的必经阶段。不让孩子掰手指,其实就是在扼杀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
有时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孩子在计算加减法时,嘴里总是念念有词,这其实是孩子大脑演算的同时,语言中枢自然而然的将其转化成了语言输出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孩子加深理解记忆,如果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默算,会阻碍孩子表达能力发展。表达能力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一部分,有调查显示高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孩子中,有80%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过关,无法读懂题目而造成的。
雷区四,家长认为没必要
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根本没必要做数学启蒙,到学校老师自然会教”、“数学不就是数数、计算嘛,大了自然就会了,小时候就应该好好玩”等等。身边不乏这样的家长,他们不主张给孩子数学启蒙,等孩子真正上学后才会发现孩子的数感很差,于是又大张旗鼓的给孩子报珠心算培训班、思维逻辑班。殊不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只有打好启蒙基础,才能在这些提高课上如鱼得水,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的学习一般都遵从:未知——了解——已知——灵活应用。不给孩子进行数学启蒙,进入学校就等于跳过了前两部,让孩子直接进去已知的状态,再加上现在一年级的老师在课业压力下,会想当然的认为,有些知识幼儿园已经学过了,自然会提升上课进度,这会导致那些没有接触过数学启蒙的孩子很难跟上老师思路。
数学启蒙如此重要,家长要怎样引导孩子对数学感兴趣呢?
说了这么多,在家里到底要怎样引导孩子数学启蒙呢?我们从阅读、游戏、数学教具、生活常识四个方面来总结一套简单易行的启蒙方式。
首先,从游戏开始。
家长要有一个意识,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启蒙都是从游戏开始的。游戏玩起来轻松、愉快,孩子们天生就爱玩游戏,这种状态下对孩子数学启蒙,大脑会将数学与那些愉快的感觉链接,从而打消孩子对数学的抵触心理。
比如,可乐小时候,我经常跟他玩掷骰子的游戏,谁的骰子点数大就可以拥有一项特权,比如,我可以要求可乐帮我倒杯水,他要求吃一个饼干(我们平时不让他吃零食);
等可乐稍微大点,进阶到通过骰子玩飞行棋,骰子是几飞行棋就走几步;
等可乐再大些,能认识数字后,我们又开始玩扑克牌的“比大小”游戏。规则是把牌平均分配给所有玩家,每一轮每人打出一张牌,牌面最大的人获得台面的所有牌,获得牌数量最多的人最终获胜。
其次,阅读数学启蒙类绘本
可乐有不少数学启蒙绘本,比如,《数字在哪里》《三顶帽子几个人》《一起数》等等,在读这些绘本时,我会根据故事情节、可乐的年龄等设定相应问题。
比如,最开始时我会说,这页书里有几个数字,咱们一起找一找吧;
慢慢地会上升为,这页都有哪几个数字?代表了什么意思?
后面甚至会让可乐根据绘本内容,和所提到的数字发散思维讲个小故事。
再次,做一些数学教具
可乐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折纸游戏,为此我特地买了本折纸书,每当折出一个几何图形时,我都会趁机给可乐讲解。比如:通过折纸可以告诉孩子三角形长什么样?
长方形长什么样?
对称图形又是什么样?
折纸可以让孩子将数学概念,与眼前所看到的形状直观的联系起来,这对培养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考方式非常有利。
最后,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常识,在生活中随时启蒙
比如,坐公交时数公交站,数车上的乘客;吃饭时,让孩子根据家里人数摆放餐具;上下楼梯时跟孩子一起数数台阶数;去超市购物时,告诉孩子要买的种类和数量,让孩子自己放入购物车等等,这些看似和数学无关的事,其实都和数学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只要在生活中抓住这些联系,并把它们明确的拎出来,就能给孩子做到很好的启蒙教育。
总之,数学启蒙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去培训机构,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在家里也可以培养孩子数学感知能力。如果有空不妨试试上面的小游戏、小教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