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的前世今生这种快被人们遗忘的祖先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这是贾迎春为《红楼梦》算盘所作的一个生动的谜语。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算盘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是对中国算盘的最高评价。现存最早的算盘是公元年中国制造的7珠25级算盘(第15级缺失)。

我国最早记述算盘的书籍叫《魁本对相四言杂字》,被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算现在用的或者是收藏的算盘几乎都是中国式的算盘,在东南亚国家仍然很流行。算盘计算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记载了14种古代算法。使用算盘的算法有五种:太一算、两仪算、三才算、九宫算和珠算。

宋代以后,中国有许多珠算论著。南宋数学家杨辉的《乘除通变算宝》有“九归”的公式口诀。明朝吴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中记载了算盘的相关算法。清代李光廷在《乡言解颐》

一书中写道:“算盘者,经营之归宿也。京师铺店开门必响算盘,似有点数节奏……乡间惟入夜各铺算一日总账,一人念之,数人打之,其声相应。60年前,吟诵之声中夜不辍,今则算盘抵读书声矣。”他还写诗描述算盘的运用:“鸬鸠七子最均平,定位联行格局成。珠欲走盘先入串,棋将举手预敲枰。听来钱窟终年响,算到铜山几处倾。暗里乘除兼理数,此间心地要分明。”

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经常描绘算盘。宋代画家张泽端画了清明上河图。

在一家药店的柜台上,有一个七珠档算盘和账本。宋代谚语集《三珠戏语》中也有“算盘珠”的说法,说明算盘在北宋已得到广泛应用。明代小说家凌濛初编著的《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张三翁在小说中告诫姚少爷,“老汉曾眼见先尚书(姚公子的长辈)早起晚眠,算盘、天平、文书、簿籍不离于手。”由此可以看出,算盘当时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民间也流传三道传统算盘谜。其一:“两层楼房十三幢,竹头椽子木头墙。弟兄七人住一门,下层五个上层俩。”其二:“弟兄七人同模样,大哥二哥在外乡。五弟心想合一处,中间隔着一堵墙。”其三:“一宅分两院,两院人马多。多的比少得少,少的比多得多。”在沂蒙山区,民间也流传一道算盘谜:“兄弟五个,姊妹一双。相貌一般同,身价不一样。一家常打架,为的金钱账。”算盘谜语生动、幽默、有趣,很受欢迎。

算盘通常被中国人用来象征财富,招财进宝。人们经常听到“金算盘”、“铁算盘”等比喻,这些比喻形容的是那些细心精打细算、精明、能做生意的聪明人。中国古代孩子挂在脖子上的吉祥物小算盘是财富的象征。每天早上开店后,店员或老板都习惯于摆弄算盘把算盘拨弄得“劈哩叭啦”响,以便有个好的开始好的兆头。

上海著名算盘收藏家陈保定是中国著名的算盘收藏家。他能从一只手打到两只手,从看到闭上眼睛。他收藏了八卦算盘、方球算盘、四米长的指算盘、用针拨的半指大七指吉祥算盘、记录算盘、水晶玛瑙算盘、金银象牙小算盘、春秋“绳”等八百多种算盘“算盘”一块,与日本的“宫算盘”(复制品)还有1-13指系列算盘。他还收藏了其他14个国家和地区的算盘珍品。他的弹簧算盘证明了中国在日本之前创造了算盘,打破了“日本第一创”的神话,为中国讨回了公道。

在民间传说中,算盘是孔子的妻子创造的。春秋时期,鲁国君主认为司库、大臣不善于算账,于是大臣们推荐孔子代替他们。孔子不知道这种方法,所以他的妻子帮助他发明了串珠的计数方法。到目前为止,在孔夫子盛行的地方,人们仍然把算盘和算命都归于孔夫子的妻子。

我国算盘种类繁多,如计时算盘、显数算盘、音乐算盘、清算算盘、教具算盘、练习算盘、儿童算盘、多算盘、方算盘、电子算盘、旅游算盘、挂算盘、钥匙链算盘等,制作算盘的材料种类繁多。在算盘界,最大的算盘是浙江省临海市雷国华算盘博物馆的长6.52米、档的“算盘王”,可供15人同时使用。最小的算盘也可能是长度小于1厘米、宽度仅为0.2厘米的银环算盘。

算盘结构简单,携带方便,计算速度快,节能降价,能激发人的智力。虽然今天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AI时代,但是在大量的四种计算方法中,特别是在以加减法为基础的会计工作中,算盘的计算速度和简单性仍然可以与电子计算器媲美!算盘不仅有许多值得称赞的亮点,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尤其是在电脑手机非常便宜和普及的今天,算盘逐渐退出文具店,而收藏家们正瞄准这一新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