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网友提问:上语文辅导班有用吗?
回复:实践是给成长最好的养料,教育只对乐意学习的孩子有用。如果一个孩子上课睡觉、下课生龙活虎,那么给他再多的成长辅助资源也无济于事。当然,营养均衡+睡眠充足+运动多元是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好的核心。因为,只有身心健康这个基础打好之后,才能确保当学之时精力充沛、时半功倍。
响鼓不用重锤敲,上乘的鼓,鼓面质量好,不用很大的劲敲就会很响。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仍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降解植物或动物遗体......非生命物质供养植物—植物供养动物—微生物为植物制造养料形成了稳定的自然物质有序循环“生态食物链”。
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归纳总结、抽象发散、模仿借鉴是人类与其它自然动物族群相区别开来的“三大智力支柱”。因此,在漫长的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人类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文明成果。然而,人类后天摸索形成的抽象社会生存文明并不具备自然生理遗传特性,每个人类孩子出生后都必须从零开始模仿学习综合劳动生存技能。因此,为了将人类社会业已形成的最好生存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人类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生存技能传承体系——教育。
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辅助教具
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就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学习成长的综合影响。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出生在原始森林的人类祖先只能以采摘植物果实+捕猎其它动物维持生存、出生在农耕时期的绝大多数孩子必须学会播种植物+圈养动物、出生在商贾家庭的孩子极小就学会了做买卖、出生在中国的孩子学会了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国的孩子学会了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
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之间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没有机会上场的人却只能看热闹;双奥运开幕式导演张艺谋用舞台艺术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内涵,但是没有教材能够教任何人如何组织好下一场舞台展演盛会。因为,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知识总是由那些善于总结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经验的人汇集创造出来的。故而,那些整日背诵《悯农》却从未下地干过农活的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珍爱粮食的意义、那些拿着高薪+整日吃海参的职业男足们拎不清拼搏的价值、那些锦衣玉食的人口专家不知底层老百姓如何会在经济繁荣的年代自觉节育......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人类社会文明智慧源于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正确标准。当然,无论在任何时期、以任何人为参照,生产劳动+生活实践都是收获成长经验的最佳方式。因为,没有人能依靠理论成长为游泳健将、没有人可以不下地种出粮食、没有将军可以依靠兵法获胜、没有运动健儿可以依靠阅读收获奖牌、没有孩子不经历实践能够知道什么是尊老爱幼什么是勤能补拙.......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同理,教育本质上只能唤醒具备主动模仿行为意识的孩子们,激活他们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综合求知欲望、激活他们对认知自然物质世界的求知欲望。当然,这个基本前提是拥有一位热爱生活、爱知求真的导师。因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是人类辅助子女快速成长的综合性社会行为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要领就是行为示范、要义讲解、实践引导。而今,学校教育给孩子们教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性的学识几乎没有。因此,当前学校教育正面临着“技多不压身,贪多却嚼不烂”的现实尴尬。
基础教育过度重文轻武、社会教辅资源急功近利、城镇没有童年综合成长练习场......一大批优秀的苗子正因成长空间+成长辅助资源限制与“天才”无缘。因为,人类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没有家长或者老师能够准确地发掘孩子最大的成长潜能在哪里、没有孩子确信自己未来笃定会喜欢什么+从事什么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犹如走迷宫、需要家长和老师花时间带孩子们成长试错,而试错的最佳方式就是实践。所以,实践是给成长最好的养料,教育只对乐意学习的孩子有用。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