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8点半站台,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转发。
老师们带到课堂的教具能有多奇葩?那叫作“只有学生想不到,没有老师带不了”。
徒手画圆圈算什么?
拿板凳当直尺算什么?
就算拿着“尚方宝剑”也就是一个长一点的教鞭。况且现在还不能用来打手板心,震慑力少了一半。
想我学生时代,其实挺期盼老师们带点不一样的东西到教室,那是枯燥的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乐趣。
但凡老师手里出现教材以外的“工具”,这说明今天的课“有点意思”。同学们的注意力不需要提醒,就会高度集中。
从疑问到惊讶,再到惊吓,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失控,老师应该乐在其中。
01猛兽入课堂
大学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超凡脱俗和谨小慎微之间,那尺度是拿捏得稳稳的,总叫人倍感惊讶,又挑不出什么毛病。
食品专业会教人卤鸡爪和烤肉;红酒专业会在课堂上喝上两杯;烟草专业的学生那是“吞云吐雾”,好不畅快。假如这三个专业联合办学,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应该有不少人可以无师自通,高分毕业;一些家长的实力可以堪比教授。
若是有老师带猛兽到教室会是个什么场景?我说的是“猛兽”,可不是几只小鸭子,咿呀咿呀哟。
国外的一位老师就带了三只“可爱的动物”到教室。比动物们更引人注目的是前排“C位”的那位同学,他的表情可谓精彩“分层”。
首先上场的是一只鸡。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品种,却深知它是一只“外国鸡”。当这只鸡站在讲桌上时,我们可以从鸡的神态中感受到它的惊慌失措,就如鸡屁股后面那位小哥充满了怀疑眼神。
鸡:“我是谁,我在哪里?”
前排男生:“你是谁,你在这里做什么?”
当老师把第二个“活体助教”——一只蜥蜴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时,前排两位帅哥显然有些惊讶。他们的心中一定填满了问号和感叹号,完全猜不透老师下一步还有啥疯狂举动。
或许是两位男同学求知若渴的表情打动了老师,他们两全神贯注的表情与后排女生的漫不经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带上了蜥蜴,让同学们与蜥蜴近距离接触,以便观察学习。
大家以为这就算完了吗?别小瞧教师这份伟大的职业。小学语文老师告诉我,递进关系大部分时候都有三层。第三个出场的往往才是重点,专业点叫“压轴”。
只见老师从桌子下的包包里抱出了一条又粗又长的生物——活生生的巨蟒,整个教室的学生都沸腾了。“C位”小哥从惊讶到惊吓,表情失控,下巴就快脱臼。
这节生物课真是太刺激,比动物园的体验还真实。可我想问:这些猛兽是哪儿来的?老师也太牛了吧,薪资待遇高吗?同学们算不算冒着生命危险在学习?
不得不说,这门课程不太适合我幼小的心灵。若是国内学校的课堂出现此类场景,恐怕校长热线已经被家长们“打爆了”。
02奇葩,还是特立独行?
回想咱们的学生时代,能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总是一些特别的课和一些特立独行的老师。
我高中时,有一位红了二十多年,热度至今还未减退的历史老师。他的经典语句每一届学生都是张口就来:
“再不认真学习,历史的车轮终将把你碾得粉身碎骨。”
“请家长是一件庸俗的事么?庸俗么?庸俗么?不庸俗!”
“女生如水,男生就要当水草,这是生活的智慧!你们懂不懂?你们不懂,连我都不懂!”
老师奇葩的并不是语言,而是行为。作为一名男老师,他会在脖子上戴一圈“半永久”紫水晶,买了新衣服必定会穿一周,走起路来,优雅之中,带着一点妖娆。
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各个班开演唱会,只要学生起哄,这位老师就会半推半就地唱上三首歌。一边唱,一边在大家的历史书上签名,过足“明星瘾”。
同学们只要是不上课,干啥都行,那可是“陪你演出的我,尽心尽力”,双方满意,一片和谐。
这位老师如今已经50多岁,还未婚配,却有一个“干儿子”。那是他教过的一个学生,家境实在贫困,却成绩优秀。老师主动负责了这个学生的生活费和学费,成了“干爹”。他的“干儿子”不负众望,顺利考上了北大。
学生们的心是纯净的,虽然历史老师的行为有点奇葩,但他备受学生拥戴。我想,这也是历史老师红了这些年的原因。
今年教师节,我看到历史老师的名字出现在特级教师的名单里,实至名归。
03快乐学习
老师在课堂上带特别的教具非常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国外老师生猛,咱们老师是刚烈。
您看,菜刀形状的教鞭是不是更能照亮黑板上的文字?凌厉的白光之下,我突然觉得《安全教育手册》的内容记得特别清晰。
“冷工具”上场后,“热工具”就会露面。这位老师带的这些教具,我甚至不敢直接打出它们的名字,大家看看就好。
这样的趣味课堂是一种创新,既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有一种直观的认识,还能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这样的课,你敢“开小差”吗?我可不敢,就像我也不太能接受“猛兽”在课堂上出现一般。
勇敢尝试与风险评估之间,还是安全第一。
若是那蜥蜴或蟒蛇今日心情不佳,谁知道能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毕竟,兔子逼急了也咬人。
老师们真不容易,既要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负责学生的安全;要进步创新,步子又不能跨得太大,否则就会“后患无穷”。老师们辛苦了!
今天介绍的“生物课”你能接受吗?你敢上吗?欢迎发表意见。
我是8点半站台,正儿八经说考研,茶余饭后聊教育新鲜事,有点意思!
推荐阅读:
当备战高考变成“真人秀”,职高学历考清北,正剧开场,闹剧结尾
校内减负,校外“拼爹”:报班的学生6点到8点玩,没报班的请等待
对比德国华人小学生与国内小学生的语文作业,家长又“进退两难”
孩子离家去上大学,家长要当“空巢老人”?再不“疯狂”你就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