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蒙眼辨物”,其实挺有意思的。例如麻将高手,可以通过触摸就知道牌是什么。“触觉”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官”。孤独症儿童由于种种原因,“感知”能力大部分会弱于正常儿童。所以,“触觉区辨”这种训练也是需要跟上的,而且能够综合锻炼宝宝的手、脑、和语言。
然而,这项训练,也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孤独症儿童的配合度,然后是对物体的认知能力,再就是思维逻辑能力,看似简单的一个训练项目,其实想要完成,并不是那么轻松,同样需要很多注意的地方。
我将我的方法分享给大家,仅做参考。
教具准备:多组教具(至少4组),每组2个,要求完全一致(颜色可适当忽略)。例如两块同样的积木,两张同样的纸,两个同样的毛绒玩具等。要求每组道具需要有较高的触觉区分度(质地或形状),例如坚硬的木质积木,柔软的毛绒玩具等。(我准备的是“木质积木、毛绒玩具、牙膏、杯子、纸、笔、玉米、小球、沙包、塑料恐龙”)
准备眼罩。提前让孤独症儿童试戴。如果宝宝抗拒(比如我的儿子),则可以准备合适的桌子,让宝宝能够视线在桌子上方,而手在桌子下方。
项目进行:1、首先选择触觉最有代表性的4组教具(柔软、坚硬、薄、圆),将每组一个置于桌上,其余置于宝宝视线以外的自己身边方便取用。
2、指令:“摸一摸”,让孤独症儿童逐一触摸教具,并且提问“这是什么”,明确宝宝能够认知这些物品。
3、妈妈可以先与爸爸示范一遍,让宝宝多角度观察(桌上桌下)。爸爸将手伸到桌下,妈妈手持道具也置于桌下,发出指令“摸一摸”。爸爸触摸教具后,妈妈发问“这是什么?”爸爸回答答案。(桌上的教具属于辅助,帮助孤独症儿童寻找正确答案)。
4、换成宝宝训练。妈妈将教具置于桌下,爸爸辅助让宝宝保持视线在桌子上方,而手伸向桌下触摸教具。按照示范要求宝宝回答物品名称。回答正确立即强化!爸爸可视情况,缓慢并最终取消辅助。
5、逐渐增加教具组别。
6、撤除桌上的教具(既完全撤除辅助)
当真正开始训练的时候,如果孤独症儿童无法正确回答,则妈妈需要手指桌上的教具予以辅助,帮助宝宝建立信心,回答正确依旧立即给予强化!
这是一个很综合的训练,首先,宝宝需要对物品进行认知,并且能够掌握教具的“特点”,例如毛绒玩具摸起来是柔软的,球摸起来是圆的等等;其次,宝宝需要在没有视线(不可见)的情况思考并归类物品;再次,宝宝需要能够说出物品名称。
如果这个训练宝宝能够顺利的完成,不得不说,各位家长可以小小的欣慰一下,说明您的宝宝的能力不错!
我的儿子很喜欢玩这个游戏,我突发奇想,直接拿出几个宝宝很喜欢但提前并没有纳入训练教具的玩具——塑料狮子、塑料螃蟹、塑料乌龟等玩具,儿子也能准确说出答案,这让我很意外,也很惊喜:我的儿子对于细节辨识能力也很强,能够抓住物品的特征。(狮子的鬓毛文理、螃蟹的钳子、乌龟的壳的纹路)
有兴趣的家长,不妨也可以借此测试一下自己的宝宝,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