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

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对产教融合关键成功要素进行分析时借鉴了CIPP模型,CIPP分析模型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教育评价模式,他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包括背景要素(Context)、输入要素(Input)、过程要素(Process)和结果要素(Product)。借鉴CIPP评价模型对产教融合的要素和流程进行分析,从系统视角解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关键成功要素。

1.背景要素

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建设是背景要素,要从企业特质和外部环境的视角进行分析,关键是领导团队和治理体系的建设。职业院校领导团队应该要既有职业教育背景的领导,又有企业背景的领导,形成了产教一体的复合型领导团队,引领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这是开展产教深度融合的首要条件。领导团队通过对国家政策的研究以及举办方的利益诉求重构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分工,以提升职业院校的创新和决策能力。

2.输入要素

需求调研是输入要素,为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解决方案。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对接生产过程、团体标准、人才标准,校企进行“人才共育、专业共立、标准共制、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建、就业共促、过程共管、责任共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分类为依据进行专业和课程的优化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需求调研将为专业(群)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学习项目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在输入要素中还需要考虑经费保障问题,这一直是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难点,关键是实现政策上的突破,新《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3.过程要素

过程要素包括十个:学习者、课程、师资团队、教材、教学资源、课程实施、基地、质量保证、文化和持续改进,这十个要素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

(1)学习者。学校和企业通过“人才共育”建立产教知识联盟和实践共同体,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和突出核心职业技能双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工学交替,教培一体,实现学生到员工的“零”过渡。

(2)课程。以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为指引开展“课程共研”,搭建企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化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完善课程大纲、单元活动设计和活页式教材,建设包括公司企业文化宣传、公司发展战略解读、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技能提升等模块化课程。

(3)师资团队。通过“师资共享”健全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引导现有专职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推广“双挂制”,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挂岗锻炼和开展培训工作,同时聘任企业专家充实加强学校师资力量。这是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

(4)教材。校企双方联合组织专家进行“教材共编”,以胜任力和场景化工作任务为导向编写活页式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整合,融入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新方法、新理念和安全相关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基于成果导向的知识体系。

(5)教学资源。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动画、素材、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教学资源的建设秉承“校企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适应“互联网+”的新需求,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真实、高效的学习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活动)学习和职业成长的有效支撑。

(6)课程实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过程共管”,建立从入学到毕业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共同确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满足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规格、目标、能力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7)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投入、同步现场、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以“基地共建”的模式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现场型、虚拟仿真型、科研型、体验型等多种实训室(场)。实训设备对接企业设备,实训环境对接企业生产现场,使职业情境融入实训基地,为产教深入融合提供资源支撑。

(8)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质量保证是指为使人们确信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质量保证一般适用于有合同的场合,其主要目的是使用户确信产品或服务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职业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应包含制度体系、质量体系和激励机制。

(9)文化。从文化视角建立“责任共担”的协同育人模式,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联合制定岗位能力训练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学评价、实训评价、能力评价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持续改进。是实现预期目标、不断增加价值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改善、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的先进方法,是实现专业和课程永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是在全员目标管理基础上的管理创新。职业院校专业与课程的持续改进,具体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四个层面的改进,核心目的旨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结果要素

结果要素,关键是能促进学生就业。近两年受到毕业生规模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校企双方建立“就业共促”机制,一起为毕业生做好就业形势教育,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就业满意度。另外,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同样要考虑加强党的建设、融合创新体系和持续改进体系三个支撑要素。

基于结果导向解构的“人才共育、专业共立、标准共制、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建、就业共促、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等十个关键成功要素,可以实现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的集聚融合,构建功能完善的产教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技术技能培训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