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那些事
文小妖.金
作为80、90后的家长,我们怀疑“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却又面对浩如烟海的现代育儿理论看花了眼;你想给孩子正确的成长引导,却不知道哪一种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蒙台梭利、瑞吉欧、高瞻、华德福、IBPYP、IEYC等各大理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蒙台梭利的那些事。
蒙氏教育从何而来?
蒙台梭利(Montessori)教学法是由教育家玛莉亚蒙特梭利博士倾其毕生经历所创造的。出生于意大利的蒙奶奶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不仅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生,更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在照料残障儿童时她天才般的发现“儿童可以实现自我教育”的理念,之后开设贫民窟儿童之家,用自己独创的教学法把普通穷苦人家的孩子教成了少年英才,轰动了全欧洲。于是蒙氏教育一炮而红,大家都开始研究蒙奶奶所创立的教学法。
蒙氏教育的核心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
不“教”的教育——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0到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
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
蒙氏教育的教学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感官教育: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有助于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康复。
数学教育: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语言教育: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科学文化教育: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蒙氏教师怎么做?
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孩子们都是自主去进行学习的,那老师们需要做什么呢?蒙奶奶说:“蒙氏教师需要做的是去追随孩子,而不是要求孩子跟从他们。”
在蒙氏教育体系里面,教师主要扮演以下角色:观察者、环境创设者、指导者、家园合作的联络者。
蒙台梭利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异
了解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蒙台梭利学校与一般学校有什么差异很好奇?
那其实“蒙台梭利”学校一般需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1、跨年龄的教室,学校会把不同年龄的学生放一起。
2、不打断学生的活动(理论上为3小时)。
3、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在老师的指导下)。
4、没有成绩、没有考试!!
5、老师必须有教蒙台梭利的资格。(AMI/AMS/CMS)
6、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