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永恒性B.历史性
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
2、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核心是
A.社会即学校B.教学做合一
C.教育即生活D.生活即教育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属于哪个阶段教育的特征
A.原始社会的教育B.古代社会的教育
C.现代社会的教育D.未来社会的教育
4.19世纪初由德国柏林大学首创,并被确立为大学的第二功能的是()。
A.教学B.科研
C.公共服务D.讲座
5.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从知识的“实际使用”出发,主张通过自由竞争,达到适者生存,教育目的就是为有价值的生活做准备,在他看来能实现完满的生活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
A.哲学B.古典“七艺”
C.进化论D.科学
6.年,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结构、教育原则和方法、课程教材内容与组织等内容,建立起了“大教学论”体系。他在论述教育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时,首要面对的问题是()。
A.教学是什么B.教学生学什么C.如何教学D.教学的作用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
A、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
B、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C、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
D、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
8.在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来认识的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9.()不属于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A.教师B.教学环境
C.学生D.教学媒介
10.“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这句话反映了()的教育特征。
A.原始形态B.现代形态C.封建形态D.古代形态
1、B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反映了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永恒性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阶级性指不同的社会中,教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
2.D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这是其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3.B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始社会的教育完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纯粹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处于从脱离走向融合的过渡阶段;未来社会的教育则完全实现融合。
4.B
12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大学只有教学功能,旨在保存和发展文化知识,培训人才。19世纪初期,洪堡和费希特创办的柏林大学的改革,首次把教学和科研并列为大学的两大职能。
5.D
斯宾塞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出发。论证了科学知识的价值。“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
6.D
教育的目的、任务与作用是《大教学论》首先论述的问题。7.B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灵活。培养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是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培养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故本题选B。
8.A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以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为代表。其在所著的《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这是第一个正式以学术问题提出的教育起源论。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以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为代表,该学说认为,原始教育产生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9.B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其中,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讨论等,也包括开展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如教具、实验药品和仪器等。D选项教学媒介属于教育措施。所以本题应选B。
10.A
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包括:(1)教育同生产劳动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2)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3)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