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苏外的一方菜园
成为了校园“网红”打卡地
这里不光种出了多样的蔬果
还成为学子跨学科融合的试验田
最近一波收成还成为了感恩节礼物赠予师长
在这里
学生们种下的是种子
收获更多的是素质教育的果实
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课堂感受植物生长规律,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苏外学子成长的必经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在苏外,除了将劳动教育重点放置于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学校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苏外因地制宜在校园里规划出一块块园地,大的五六平方米,小的三四平方米,分配给各班。从翻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再到丰收,由各个班级全权负责,相关任课老师进行指导,让孩子们尽情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
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菜畦中,英特二(2)班的蔬菜最为鲜亮、蔬菜品种也最为多样。
上前一问,原来是请来了来自农业领域的家长,协助孩子们管理菜地。继上次迎来感恩节的一波收获后,菜地再次播种、施肥。
在初中生物实践课上,初中学子的课堂搬进菜园里,齐心协力全员上阵,开垦土地。
起初,老师下达了“不准请任何外援”命令。于是,接下来的两周,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利用仅有的2把大铁锹和20多把小铲子,除草、深挖、敲碎、平整,一点点地“啃出”了一小块地。
一位同学坦言:“揉着起泡红肿的手,第一次体会到学习真不是最辛苦的,也慢慢理解了老师口中的‘劳育’是为了教会我们什么。”
初中生物组的徐群和陈飞宇老师将生物学科中的探究实验与菜园种植活动结合,巧妙地设计出各类有趣的科研课题,让种地种出乐趣、种出深度。
学科融合科学种植
法国作家莫里斯笔下的绿拇指男孩,可以随意变出鲜花绿植的魔力,生物课上的无性繁殖扦插技术不正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拇指吗?
初中生物组开展《不同植物扦插成活率的比较》实验,在学习了扦插技术要点后,在校园内就地取材,选取海桐、栀子花,绣球、月季、冬青、黄杨的枝条进行扦插,比比谁的生根能力最快,谁更适宜苏州的环境,体验了一把“绿拇指魔力”哪家强!
在《不同植物冬季光合效率的对比研究》实验中,我们在等面积的土地上播种了等量的菠菜和青菜种子,全程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萌发、生长情况,好期待1个月后称量总重量,从两者的生长量对比它们在初冬季节光合作用的效率差异。
Stem课程很接地气
为了种地,初中生物组竟然建了个大棚,大家直言太拼啦!
为了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搭建个小型保温大棚才能顺利进行实验,于是stem课有了个特别的真实需求主题“建大棚”。小组内先讨论确定了实施流程后,我们观察大棚图片了解大棚需要的材料、再一步步计算土地的面积、设计大棚的形状、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和成本,购买材料、剪裁物料、搭建成形、种植植物,期间需要用到数学、物理、工程和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并融合贯通,最后花费了35元的mini自制保温大棚赫然成形,农场立即有了份科技感。
大棚整体设计制作过程由学生主导,老师起辅助作用。学子们纷纷感叹:我们的stem课程除了高端的AI和编程等学习主题,竟然在我们的这小小的一方农场里这么“接地气”!
种菜也不是采完就罢,孩子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会感恩,提高生活的本领和技能。
在苏外AC一年级,各班级将收获的蔬菜制成馅料,孩子们还和父母一起制作美食。
神秘嘉宾来到实践活动现场!校长伯伯和小朋友们一起劳动。
和校长伯伯一同包饺子
自己的劳动果实别有一番风味!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围绕在“田间地头”,苏外将劳动教育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进驻学校课表,扎根于学生身边,其中包含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多部分的课程群,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植物在生长变化
自然在四季更替
每个季节、每株植物
都是孩子们生动的教材
形象直观的教具
让他们在寓教于农、寓教于乐中
真正提高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