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奖得主说潘伟万事皆有可能澎

<

潘伟:

万事皆有可能

“基于IR与TCS的自识别采摘装置”“自加水空气加湿器”“基于MPU与ATK的仿生四足机器人”“一种甘蔗分拣装置”“六足编程教育机器人”……当一项又一项的创新发明从我手中诞生,我内心就会有着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这也是我的快乐源泉。我叫潘伟,来自广西科技大学,就读于机械工程专业,现在是一名大四年级学生。犹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对科技发明有着浓厚兴趣,对机械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也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去创新,并积极参与到各类创新设计大赛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年,我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学校创客工坊实验室的总负责人。在各项活动中,我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带领团队共同进步,共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荣获了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三等奖、第十一届三维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第六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奖,连续两届荣获广西创新制造大赛一等奖、第四届“互联网+”区赛1银3铜等多项殊荣。参与了多个大创和“四创”项目,主持并参与持多个校外企业和校外中小学合作项目,得到了学校老师和业内人士的充分认可。多年以来的科技创新,总有一些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同时充满了自豪感。其中一个是“基于IR与TCS的自识别采摘装置”,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水果需求市场旺盛。然而,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逐渐减少,水果采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摘果机适用范围单一的劣势就显现了出来,虽然国外也有高端的摘果机,但是却难以适用于我国的水果种植区。为解决水果采摘难题,我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IR与TCS的自识别采摘装置”,帮助果农安全高效摘果。该产品是一款以精确识别、自动采摘为设计目标的智能安全摘果机,主要利用红外识别传感器、颜色传感器对水果分别进行外观及颜色的精准识别,从而利用双弧刀的弧形结构与圆形采摘头巧妙贴合,降低刀片危险性,实现采摘。装置还加入了可自由调节的透明网状缓冲管道,在采摘水果过程中不仅能对采摘下来的水果进行逐级缓冲,还可以及时反映果实的收集状况。该摘果机操作简单,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设计合理可靠,方便大多数果农使用(尤其是无任何机电知识的农业生产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的现象。装置同时还具备有通用性强的特点,适合不同地貌(平原、山地、丘陵),不同地质(水土流失、喀斯特、沙尘化),不同作业者和不同作业对象(果实大小、形状、果树高矮)。装置不仅具有摘果功能,同时兼顾剪枝、归类分装、合理保鲜等功能,相对于市场上现有的摘果机而言,其具有机械化程度较高、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适用性强、价格低、性价比高等特点。除了“基于IR与TCS的自识别采摘装置”,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基于MPU与ATK的仿生四足机器人”项目,该项设计采用了Arduino为主控制板,结合舵机控制驱动板与Arduino主控板,完美地实现了12个舵机的控制,通过程序的控制,设计出来的机器人可以实现仿生行走,同时可以采用wifi在手机端使用APP进行操作。该项设计还拥有机械臂结构,在对野外救援中也有巨大的潜力。在机器人的整体设计上,我和团队小伙伴对其整体结构采用了3D打印技术进行制作,使用PLA材料使其身体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头部装配了无线传输摄像头,可以对机械狗当前画面进行实现传输;在身体四周设有超声波传感器,对周围物品进行距离检测并通过算法的结合实现自动移动,同时装配有扩展接口,可以满足进行二次开发的需求。在设计中,我还将机械臂与四足仿生机器人结合,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出复杂而精细的结构。机器人在参照动物的运动方式同时,还可以克服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在崎岖地形(岩石、泥土、沙子)中行走的困难,大大提高了运动效率。除此之外,在该机器人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许多的创新,可以将其改装作为采集、搬运、探测、救援等机器人,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作为教具,进行创客教育,为小、初、高中生等学习其结构提供帮助。

科技创新已经伴随着我走过了10多个春秋,从5岁开始喜欢科技发明以来,一路走来有开心也有失落,那时的自己会因为做成功一个简单的设计而开心好几天,也会因为制作失败而苦恼一段日子。回想起曾经为了这份兴趣爱好而付出的无数努力,似乎所经历的一切正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前进。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科技创新,或许我没有答案,因为这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最大的收获或许就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用自己一生时间去追求的目标。因为科技创新,我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也学到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未来的我肯定是也必须是朝着科技创新的道路继续努力拼搏下去,最希望在未来自己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继续研发新的产品,助力“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