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否改变命运,11年前有人实验,找一

《人物》杂志发了篇文章,叫《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一度冲上热搜。然而正儿八经的教育题材,在热搜上存活时间极短,不能和明星八卦相提并论。但在我看来,这比吃瓜重要千百倍,所以我还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下,顺便聊聊我的感想。

13年前,中科院心理所教授刘正奎遇到了三辰集团董事长孙文华。孙想办一所公益学校,而刘向他建议,不如把目光放在那些家境贫寒,又智力超常的孩子身上,给他们一个机会,看看能不能帮助这些有天赋的孩子改变人生轨迹。

孙文华同意了,他捐了万用于项目的运作。这个项目就叫做“青云计划”。意在送这些寒门学子平步青云。

刘正奎又找到了北京八中少儿班的负责人,任少儿班班主任时间最长的赵大恒。这年赵大恒刚好退休,他推辞了八中的返聘,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青云计划”。

北京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八中少儿班,那是一块教育的高地,北京的家长前赴后继地拼命把孩子往里推,通过试训进了八中少儿班的孩子,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大学的门,清华北大随便进,至不济也能上一个名列前茅的。

“青云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贫困版的八中少儿班。创始人的办班设想是从北京市60万打工子弟中筛选天赋出色的孩子,给他们提供稳定且特殊的教育,从小学一路送到大学,帮助他们改变命运,成为寒门的贵子。

11年前,青云计划正式启动,校长刘正奎跑遍了全北京的打工子弟学校,从八九百个应试的学生中选了24个又穷又聪明的孩子。

10年后,刘正奎说出了那个藏在心底的秘密:当年时间仓促,选择范围只有八九百个孩子,比不上八中少儿班从全北京挑选有资质的孩子,首批青云计划的24个孩子平均智商在左右,也就比普通人高一点吧,而八中少儿班的最低进入门槛,也要达到智商。

所以“青云计划”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版的罗森塔尔实验:随机挑选一批普通孩子,告诉他们:“你们是万中无一的天才”。看看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孩子们的变化确实很大。这些来自贫困家庭孩子,从小留守,大一点跟着打工的父母颠沛流离,到处辗转求学。青云计划为他们建立了一个乌托邦。

在家里,他们是被父母忽视的小透明,因为贫穷,他们受尽了人间冷暖。然而在学校,他们仍然被当做一个天才,受到每一个老师的关怀和尊重。

图片皆来自《人物》

“青云计划”上到项目组织人,下到执行教学计划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开阔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成绩可以不好,但见识一定不能不多。

在这个理念下,孩子三年间被带着参观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刘正奎凭借自己中科院的关系,请来了十多位院士来学校做演讲。此外,老师们还经常给孩子们播放短片,让他们了解像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学校,还告诉他们什么是托福、SAT考试。

这些孩子虽然出身于社会最底层,但他们见识过广袤的天地是什么样的,青云计划就像一架梯子,托着他们,让他们像家世优渥的孩子一样,有机会看看真正精彩的世界。

青云班孩子们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完全比照八中的教学方案来的。学校跳出了传统的公立教育体系,摒弃了公立学校的教材,把课程分成了四个科学群,包括自然学科群、语言文史学科群、身心健康学科群、艺术与生态学科群。

这些学科中,最受重视的反而是体育。青云班的体育课可不像大多数公立学校一样,把孩子圈在操场上做运动,而是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去丰富感官体验。

奥森、地坛公园、后海、朝阳公园、国子监、鸟巢……到处留下了青云班孩子们的足迹。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都是徒步去这些地方。出了校门,体育课就开始了。进了公园,自然课也开课了,每一棵大树,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都可以是教具。

这一套完全照搬了八中少儿班的教学模式。少儿班每年有那么多少年天才,却极少出现因为早慧而抑郁的孩子,就是得益于这些书本之外的活动。

正是这样的课程,把少儿班那些飘在天上的孩子们拉到了地上,也让原本就在地上的青云班孩子,把现实与知识联结到了一起。

除了体育课,青云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老师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