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报全媒体讯一个巴掌大小的秸秆材质花盆里,种着一棵绿绿的小彩椒苗,看上去毫不起眼。与众不同的是,花盆的表面多出了一个液晶显示屏,显示有两个数字。
“上面显示的是小彩椒的发电量,下面显示的是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根据IPCC的碳排放系数转化而来。”27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何鑫宇同学捧着这个碳汇科普花盆,向记者解释。
据了解,植物微生物电池在国外已有学者开展研究,我国也有研究人员尝试在稻田里对生物能源进行利用。“与教具相结合并做出可视化显示,我们在国内是首创的,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经济、社会、政治等学科,发明专利已被受理。”何鑫宇说。
这个作为教具的碳汇科普花盆,能让小学生“看得见”二氧化碳。当初创意萌发,是何鑫宇团队在实验中发现:城市绿地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速度快、碳汇能力强,而且在苗芽阶段轻巧、易携带。
在众多植物中选择小彩椒,是因为小彩椒从发芽期到结果期只有3个月左右,而且作为一种果实类的植物,适合小学生在一个学期内持续观察。
目前,碳汇科普花盆已出现在觅小五年级学生的科学课上。第一堂课,学生首先学习动手安装:将小彩椒苗植入花盆中、仪表盘嵌入花盆表面凹槽后,再将两块电极嵌入土壤,连接显示屏。拼装简单,15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看着自己安装的碳汇科普花盆,学生们都很兴奋,把一连串的问题抛向老师。
第二堂课准备在4月初开展,整个学期共设置4节植物碳汇科普科学课。在接下来3个月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定期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在土壤选择上,团队在研究对比后,确定使用无机土。何鑫宇说,在常州大学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生物交叉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能提供多种土壤,让学生自主种植、自发观察。
“多种土壤作对比实验,就是一堂碳封存知识的实境课,让孩子们明明白白。”团队指导教师滕翔宇博士告诉记者,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中和的自然解决方案,提高土壤碳库数量和质量,在减缓全球变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来源:常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