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缘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在运用着我们的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我们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视觉、嗅觉、听觉等去做我们喜欢的事情。当你看到一束花,你会想去闻它,是你在运用你的嗅觉;当你在做饭的时候,你会用你的味觉来试一下咸淡。感知觉对幼儿的自身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最先发展的是感知觉能力,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当幼儿感知觉发展受到阻碍时,他其他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另外,我认为各种感知觉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当你出现某种感觉缺陷时,另一种感觉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当幼儿有感觉缺陷时,成人可以通过感知觉训练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生活和探索世界。因此,感知觉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蒙台梭利的书中有大量内容是关于感知觉教育的,她也提出了很多促进幼儿感知觉的方法,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很大借鉴价值。读完蒙台梭利的书后,我对她提到的感知觉教育非常感兴趣,同时,她也解答了我在感知觉教育方面的疑惑,例如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各种感知觉是如何得到发展的,为了发展孩子的这些感知觉,教师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家长在推动幼儿感知觉发展这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因此我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
二、蒙台梭利教育丛书中有关论述
(一)《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1.感觉训练可以作为智力的基础,并通过把感觉和语言联系起来实现这一目的。对此,蒙台梭利采用了塞昆提出来的教学三阶段法来实施,第一阶段,感觉和名称相连接;第二阶段,检查孩子能否认识相应名称的物品;第三阶段,记忆相应物品的名称。蒙台梭利把感知觉训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触觉、热觉和重量感觉训练;嗅觉和味觉训练;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其中,听觉训练中包括音乐教育、体验安静的课程)。
2.蒙台梭利将感知觉教育分为三章,分别是,第十二章感官教育、第十三章感官教育及其教具说明、第十四章感官教育的注意事项。在第十二章中,蒙台梭利讲到了几项总体思路,第一,对于不同等级的刺激组成的教具,缺陷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不是因为他有过什么样的老师,而是因为他自己做了什么。第二,感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重复练习增强不同的刺激感知能力。这里用到的也是塞昆的三阶段练习。在第十三章中,蒙台梭利把感知觉训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触觉和热觉教育;重力感教育;实体觉教育;味觉和嗅觉教育;视觉教育;声音辨别练习;音乐教育;听觉敏锐度训练;一节静默练习课。这个部分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中论述有所不同,这本书中论述的关于感知觉训练的方面比较多,它把重力感教育单独分了出来进行论述,把听觉教育分为了声音辨别练习、音乐教育、听觉敏锐度训练和一节静默练习课,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中是没有分出来的,统一称为听觉教育,再在听觉教育中论述了关于音乐教育和静默练习方面。
3.一位聪明的教师应该具备个人心理观察的能力,并且能够估计各种刺激所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长短。教师是一名指导员,主要责任就是指导孩子的心理活动和生理发展。与前面两种译本的不同的的是,蒙台梭利将三章分为孩子的感觉训练、感觉练习及其教学材料和感觉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注意事项这一章蒙台梭利认为,当教师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讲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教育应该指引三个阶段上的发展,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在中枢神经部分大大削弱,所以教育应该给予感觉练习和运动神经练习同等的重要性。
(二)在《儿童教育手册》中的第七章也有提到关于感知的培养的内容,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想要达到其预期目标的信念,引导着他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不是哪个老师让他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孩子自己才智的发展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在书中,蒙台梭利讲到了不同的训练和相关的教具,大致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相同。在《有吸收力的心灵》中,蒙台梭利认为在生命早期阶段,儿童获得文化的年龄,要比我们普遍认为的年龄要早,而且,儿童通过某些运动性或活动性的行为获取文化的。他们需要做一些事情,以发展自己。
三、文献综述
(一)内涵
在陈帼眉主编的《学前心理学》指出,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和平衡觉等。感觉是简单的心理现象。它主要是与生理作用相联系的。当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能立即觉察并分辨出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单纯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往往是以知觉的形式存在,是对事物某一方面属性的整体认识。即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研究现状
1.感知觉教育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有提到,当幼儿有某种缺陷时,感觉训练可以发现并修正这些缺陷。感觉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在婴幼儿时期,特别是3~7岁这一时期,在感觉形成阶段进行感觉训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使人的感觉更加完善,只有抓住婴幼儿这一时期。我们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有系统地对孩子进行感觉教育,而且整个儿童教育阶段都不要放松感觉教育。
陈磊认为,孩子们的学习离不开各种感官,只有在感官知觉发展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发展认知、形成概念。人类智力的发展源于感官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为此,要采用较合理的方法,直接帮助幼儿发展感官本身,训练其感知觉的敏锐性,让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幼儿的感知觉培养主要集中在训练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幼儿的不断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感知觉能力。
索丽珍认为,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是以感官教育为先导的,旨在提升幼儿排序、对应、分类等能力,以便为幼儿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蒙台梭利教育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感官、数学、科学文化、语言五个领域。可见,感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时期,注重感官教育的培养要比从小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强得多,可惜现在的的有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
在《学前心理学》书中提到,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3岁后,幼儿的思维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其思维是紧紧依靠知觉形象的。比如,同样数量的一堆珠子,如果集中堆在一起,幼儿会认为较少,而如果把珠子分散开来,幼儿就会认为较多。这是思维受直接的知觉所左右。
2.促进幼儿感知觉能力发展的策略
陈帼眉在《学前心理学》中提到,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结合幼儿已有的知觉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感知觉训练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生活即课堂,感知觉训练并非机械、刻板的训练,应注重联系日常生活,启发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积累生活经验。感知觉训练要注重全面性,要与游戏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我认为,感知觉训练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我们不能脱离孩子的自身特点对幼儿进行感知觉训练,这是不切实际的,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四、主要观点
(一)感知觉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提出,感知觉发展比智力发展更早。感觉教育主要在生理方面发挥作用,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智力教育。因为器官的感觉、神经的反应和联系越完美,人的智力就越发达,而感觉教育正好可以促进器官的感觉、提高神经反应和联系。在教育中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当前的教育不符合人类发展的某些规律。一般的教育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然后到运动神经活动,比如,我们常常先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然后教他们去遵守道德标准。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真的有效吗?当前,很多学者对自己的理论学说能理解得很透彻,但如果让他去实现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目标,他就会执行的时候遭遇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虽然他在头脑中非常清楚里面或理论,但他的感觉却可能很迟钝,他缺少感觉的教育。
(二)感知觉训练教具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1.在色彩上,蒙氏教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颜色,蒙氏教具从色彩明丽渐渐过渡到柔和的色彩,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
2.材质多样。蒙台梭利教具不拘泥于一种材质,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如木质、纸质、沙子、石子等。这样更贴近于生活。丰富的材质有利于幼儿积累感觉经验,促进其感知觉的发展。
3.蒙台梭利的教具有错误修正的功能,幼儿利用教具进行修正,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
(三)教师要用教学用具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并且加以适当的指导。
关于感知练习的目标,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幼儿都有想达到的预期目标,在为实现目标坚定信念的引导下,他会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没有哪一个老师能让他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这是幼儿自己才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由此幼儿开始进入了自我教育的进程。用教学用具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例如,让她们进行圆柱体嵌孔训练,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放置那些小圆柱体,而是要让幼儿学会如何去做练习。开展这种训练活动要达到的是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目标,既让幼儿训练自己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对所观察的物体进行比较,从而让幼儿有自己的判断、推论和决定力。幼儿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做这种注意力和理解力的练习,其注意力和理解力才能有真正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触觉练习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想对幼儿进行触觉培养,或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时,老师一定要积极参与;不仅要给幼儿示范是“怎么做的”,而且在参与时,要默默地握住他们的的小手,引导他们尽可能用指尖轻柔地触摸两个不同的表面。不对幼儿做任何解释,而是要鼓励幼儿用手去触摸,去体验触摸两个表面时那种不同的感觉。
(四)家长要培养幼儿动手能力,鼓励其进行“触摸”。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的范围包括:视、听、嗅、触、味、压、辨认实体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将颜色、气味等抽象的感觉带入具体实物,进而培养观察、比较、判断的习惯与能力,用以启发幼儿的认知。这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培养孩子动手能力,鼓励其进行“触摸”。蒙台梭利标新立异,首先对伊塔德和塞昆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批评意见,然后提出触摸教育并主张对幼儿进行触摸教育。蒙台梭利认为阅读和书写教学方法主要就是通过“触摸”来实现的。“触摸字母并且同时仔细看字母,通过感觉的协作可以更快地强化印象。”因此,幼儿通过触摸来识别字母形成图式,这同时也是在为阅读和书写做准备。
(五)教师要重视感觉教育的作用。
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来讲,在这当中,加强对于幼儿自身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幼儿在视觉以及触觉和听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理,从容易到难以及从简单到复杂等,使得幼儿能够按照自身的兴趣以及和幼儿的周边环境之间实现合理的互动,确保幼儿自身的感知能力获得不断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很好的观察力,蒙氏教师看起来没有好像很空闲,但其实不是,观察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能力,教师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一位幼儿,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兴趣所在,了解他们的身心特点,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教育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喜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感知觉教具,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对感知觉教具的兴趣,从而动手自己“探索”起来,更有利于促进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五、启示和建议
蒙台梭利的感知觉教育对我的启示很大,真理是经得起考验的,我认为蒙台梭利的感知觉教育在今天依然行之有效,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一)教师方面
1、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幼儿,成为幼儿感知觉发展的引导者。
蒙台梭利在书中提供了很多关于感知觉教育的方法和教具,也比较全面。可想而知,蒙台梭利在生活中有多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