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大家的到来,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熟练运用教学演示方法以及深入钻研教材。
一、熟练运用教学演示方法
演示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运用各种直观教具、实验以及现代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开发潜能,减轻学习的疲劳程度,提高学习效率。
常见的演示类型有以下几种:
1.实物、标本和模型演示
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目的是使学生充分感知教学内容所反映的主要事物,了解其形态和结构的基本特征,获得对有关事物的直接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效,教师在恰当地使用演示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材料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教师把实物、标本、模型等展示给学生之后,要作相应的讲解;在学生观察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讲解要与演示有机地结合,与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
(2)实物的演示与其他演示手段相结合。实物和标本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有时在结构上界线不清,影响学生感知。为了深化学生的直观感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凡是外部结构界线不清的,内部结构和生理过程难于观察的,都应配合挂图、黑板画、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演示手段,从而引导学生的观察向深入发展。
(3)模型的演示要做必要的说明,一般可按标本的演示方法进行。但是有时它的大小比例以及表示颜色等与实物有所不同,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
2.挂图演示
挂图是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不但制作方法简单,而且使用灵活方便,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挂图是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教具,在演示时注意以下问题:
(1)把握好演示时间。挂图不能在课前就展示给学生,以免分散注意力。上课前应把挂图背面朝外挂在挂图架上或黑板上,需要时再挂在明显的位置上让学生观察,使用完毕再把它反过去或取下来放回原处。这样,学生就不至于被挂图分散注意力,观察时也会有一种新鲜感。
(2)挂图、语言、文字有机结合。教师在演示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板书,使语言、图像、文字密切结合,发挥多种符号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注意采用缩短挂图与板书间距离的办法,在图的旁边对应图中各部分的位置写板书,使这三者配合得既恰当又自然。
(3)画略图或使用辅助图配合主图。挂图的大小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图形比较复杂的时候,不管多大的挂图都难免有个别细小的部分,不易被学生看清楚。如果在挂图上没有局部放大内容时,教师就应当在讲解中再在黑板上画一些略图,或使用辅助挂图,把局部放大,帮助学生配合主图看清一些重要而细小的部分。
3.幻灯、投影演示
幻灯、投影演示即使用幻灯机、投影仪进行的演示。它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向学生提供相关事物丰富的感性材料。使用幻灯、投影演示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要保证画面的质量。幻灯、投影放映出来的画面要求清晰、色彩鲜明,能够引人入胜;如果画面模糊、色调暗淡的,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2)演示时间不宜过长。幻灯、投影的演示虽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但长时间演示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因此,每次演示的时间不宜过长。同时,演示的次数要适量,不能过于频繁。
(3)室内局部遮光。幻灯机、投影仪虽然亮度较高,但在演示时仍需有一定的遮光条件。一般采用局部遮光的办法,把靠近银幕的窗户遮挡起来。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看书或做笔记,又不会太影响放映效果。
4.实验演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有时也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实验演示具体可分为获取新知识的实验演示和验证、巩固知识的实验演示两种。
获取新知识的实验演示,是教师向学生讲解、传授新知识之前所进行的与之有关的实验演示。在演示时,教师要先详细说明实验条件,在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验证、巩固知识的实验演示,是在教师先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掌握以后,再进行的实验演示。演示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要做什么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预测将产生什么结果,再开始实验。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明确,准备充分
教师要想上好课,课前准备绝不可少。上课前不仅要钻研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准备教案,而且还要修饰仪表、调整情绪,这样才能确保在课堂上自如地发挥。
二、深入钻研教材
备课的实质是把课本知识转化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师备课,不能将教材内容不经加工,直接照抄到教案本上。教师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系统结构及内部关联都要清楚地了解。大体看看、泛泛阅读、一知半解,要想驾驭全部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不可能办到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凭借材料,是教学信息沟通的中介媒体。钻研好教材是备课、上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
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1)理解。确保把教材中的每一句都弄懂,充分掌握论点、论据。
(2)精通。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包括层次、关系(内在关系、外在联系);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
(3)转化。把教材上的内容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讲课过程中有感情地进行自我表述。
以数学课为例,要想吃透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因为现行的实验教材是由教材专家、教研专家、教学专家经过反复推敲、实验编制而成的。尊重教材就意味着要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理解表面材料背后所隐藏的丰富内涵。要做到字斟句酌,深入浅出。没有对教材的“深入”,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浅出”。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科学灵活地使用教材,就是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使教材本身承载着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情感、数学方法等功能都释放出来,变成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信息。这就是说,要结合生活实际去选用教材。不能教材有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
再次,要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现行教材“专家式”编排,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状态,是静态的、抽象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努力将静态的转化为动态的,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应该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身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算法的思维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端出来,而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感悟等一系列活动进行再创造而得出来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