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锟在精细木工项目比赛现场。
在一块厚实的原木上,划线、取料、抛光……推拉刨锯之间,木屑扬起又落下,满屋木香。在一双巧手的打磨下,原本朴拙的木头很快“出落”得精细有型。这双手的主人,是“95后”青年陈泽锟,既是木工小匠,也是大国工匠——他曾作为我国首位精细木工项目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多年的训练、精湛的技术,造就了他沉稳自信的性格,也给他带来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多项荣誉。正如他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永久留存的代表作“一帆风顺”所传达的美好期待:“期望一代代的中国青年技能人才,能不断传承工匠精神,在时代的潮头勇敢拼搏、扬帆远航。”
世界性舞台
展示中国技艺和最好的自己
陈泽锟从小就沉浸在木工的世界,由于家里经营着一家红木家具厂,他自幼常见父亲在工厂专注地打磨木料。在这样的熏陶下,陈泽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技艺。“未来成为像父亲那样杰出的木工,更好地传承木工技艺。”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坚定地报读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工艺美术专业。
在校期间,陈泽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训室度过。无数个夜晚,陈泽锟独自在实训室的灯光下,测量、打磨、切割、雕刻作品。“看着一块普通的木料在我的手中渐渐变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对这门手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学校系统的专业学习让陈泽锟耳目一新。他说:“之前更多的是实操技能,而在学校,老师补上了我理论的短板,让我有种融会贯通的感觉。”不仅如此,学校的自动化工具也让他眼界大开:“这些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工艺品的生产效率和作品的精致度。”
很快,陈泽锟就迎来人生中的重大机遇——作为国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这是中国首次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项目的入场券。“我国的传统木工技艺博大精深,但数十年都没有机会在世界竞赛的舞台上展示,所以我当时就下决心,一定要让世界看到中国木匠的水平。”尽管已经过去多年,陈泽锟回忆起当时的细节,仍然非常激动。
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高强度的备战训练中。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以比正式比赛更严格的要求来训练自己,每天集训超过14小时。得益于日复一日高强度的训练,陈泽锟最终以排名第四的成绩获得了优胜奖。“虽然没拿到金牌,但我已经展现了最好的自己。能够代表祖国出征并取得名次,我很自豪!”陈泽锟说。
高标准体系
让世赛标准为传统工艺赋能
“精细木工项目要求选手误差不能超过0.3毫米;而要想成为世界顶级选手,误差不能超过0.15毫米,比发丝还细。控制精细度主要靠经验,没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沉稳的比赛心态很难做好。”陈泽锟说。
毕业后的陈泽锟创办了自己的木艺公司。“世赛让我对木工行业有了新的认知——在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主要依赖师徒制言传身教,作品品质高度取决于木工师傅个人能力和经验。虽然具有高超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但产品难以标准化。而在世赛的专业训练中,有一套要求更精细、流程更严格、标准更统一的培养体系。”他说。
他将世赛先进的标准体系应用到中国传统红木工艺产品生产中,这是首次将国际认证标准引入红木行业,推动这个行业被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认可和接受。“技能竞赛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还教会了我精确严格的制作标准和生产习惯,可以为我们红木家具制造行业带来更多突破和发展。”
创新标准的同时,他还运用世赛中学到的新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少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中式家具,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有不少客户听闻我是‘全国技术能手’,特地来找我定制家具,其中年轻客户占比很高。还有大学找我定做木工教具!我非常乐意为培养未来的木工技能人才尽自己一份力。”陈泽锟说。
未来,陈泽锟还想开展木工兴趣班培训,吸引和带动更多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