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第一小学新任教师入门达标技能展示活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在美丽的冬季,为检验和提高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夯实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新入职教师对我校“三段式生本高效课堂”的理解认识和运用,提高新入职教师钢笔字粉笔字等基本功技能,达到学校接力赋能计划中“一学期入门”的目标,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决定于11月下旬开展新入职教师入门达标技能展示活动。

根据学校“新任教师入门达标展示课”的计划,为了尽快让新任教师成长成才,12月7日以来,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由教科处牵头,数学组吴聪聪、徐敬梅等10名教师分别展示了公开课。

刘亭亭老师执教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百分数的认识》。该内容是建立在分数意义和比的意义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课前学生调研,发现读写百分数以及给出一个百分数能用直观图表示其意义已经不在少数。但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只是停留在分数“份”的层面,不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和刻画相比关系。因此,我本节的教学着力点放在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上,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数相比关系这一本质,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百分数这一模型构建的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抽象的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能力。

在这节课的磨课和教学中,始终抓住百分数的本质来展开思考设计和教学的,教学环节清晰,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体验和思考中深度学习。同时通过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经常用来表示概率和程度,使学生对百分数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韩菲老师执教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智慧广场《分类列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了解歌唱比赛每班报名情况展开,由浅入深,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优化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去解决苹果、香蕉和草莓一共有多少种拼盘的问题?他们通过小组交流展示出可以用图片、文字和符号展示共7种拼盘,最后我们一起探讨了列表法。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分类列举的方法,更培养了他们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分类列举的优点——不重复、不遗漏。最后让学生迁移运用分享了菊花、玫瑰、康乃馨三种花做花束时不同的方法。

整个过程中,注重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现场模拟歌唱比赛报名情况,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和体会分类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操作探索,让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过程,并体会到分类列举的优点不重复、不遗漏;最后通过迁移运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练习,使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使不同学生都得到相对应的提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刘萍萍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上册)》85~86页智慧广场移多补少。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初步体验利用直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学生的智力。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易转移,易受外部影响,所以课前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设计了“比听力”的游戏,在课前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倾听的学习环境,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让其明确在课上认真倾听起到积极作用。

借助学生熟悉的手工制作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予学生独立的空间,注重学生探索“移多补少”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效建模。讲课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问促思,充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练习两道“比多比少”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巩固“一一对应”的方法,也让学生明白画长虚线的方法能一眼看出多的部分,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为后面学习“移多补少”作铺垫。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先猜测,再独立思考,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借助摆一摆、画图、列算式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冯盼盼老师执教《认识周长》。通过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展开,创设“装饰相框”的情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在认识一周—感知周长—测量周长—延伸生活中,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引导学生知道周长了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过程,经历周长的认识过程。同时学生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做事条理分明、善于规划、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性品质。

尹桐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性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让孩子自我探究,尝试写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出的发现,并总结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通过三段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并在过程中通过情景故事小兔子给妈妈送礼物,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懂得爱父母,勇敢的表达爱。同时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本节课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思维表达能力。

孙孟飞老师执教的《因数与倍数》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它是在初步认识整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抽象和枯燥。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围绕因数与倍数展开教学的,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也为后期进一步学习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由于学生年龄的关系和个人思维发展的不同,在抽象能力和语言表达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考虑到学生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思考。关键是通过引导,分析,点拨,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思考分析身边的事物,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徐敬梅老师执教《认识周长》这节课,大致从感知周长的含义、测量周长以及周长的初步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学的。在感知周长含义这部分,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看一看等环节初步感知周长“一周”、“边线”、“长度”、“封闭图形”这几个关键特点。周长测量部分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测量周长的过程中体验绕线法和滚动法,培养动手和合理选择直尺、卷尺或毛线等测量工具的能力,进一步内化周长的含义。在方法对比环节突出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是周长的初步应用。通过“凹凸”菜地的生活问题,抽象成周长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周长和面积的矛盾,再通过将一周边线拿下来进行长度比较,进一步理解周长是图形所有边线的长度和而不是面的大小,为以后学习面积做铺垫、打基础。

商晓敏老师执教《因数与倍数》。在第一环节中,我利用知识树的思想——复习之前的知识,让孩子复习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并让学生出题教师记录。这样可以勾起学生对以前知识的回忆也可以引出新知识是在整数的范围内来研究因数与倍数。

观察分类,引出概念。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些除法算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然后分成两类,抽象概括出其中一类具有“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共同属性,从而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结合算式,理解概念。

在学生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基础上说一说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在交流中掌握概念。结合具体的除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的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自主探究,深化概念。本环节让学生运用概念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把学生的方法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通过观察三个数的因数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这一环节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太少,在找18的因数时,由于担心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总结评价,活用概念。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教师采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拓展延伸。在了解完美数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过的自然数还有一些有趣的数,这个数的因数去掉本身以外相加后还是本身,这样的数就叫做完美数或是完全数。最后让学生谈收获、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