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重要考点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STSE教育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的英文缩写。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如下: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4.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与教学目标

一、学习最基本的物理知识并了解其应用,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发展初步的物理观念,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学及其与技术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经历观察物理现象、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等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物理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要素,即学生、教师、物理世界和媒体(含教材、教学设备等)。这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是: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工具。

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原则

3.创设物理情境,突出实验探究的原则

4.启发思考、发展科学思维的原则

5.联系生活、技术、社会实际的原则

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奖惩所引起的(外在动机);另一种是发自内心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求(内在动机)

物理教学模式

一、启发-引导模式

操作程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二、自学-讨论模式

操作流程: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三、探究模式

概括为:创设问题情境-发现和表述问题-猜想与假设-证据、论证、结论-评估与应用

四、课题研究模式

实施程序:发现和提出问题-指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总结交流

物理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讨论法

三、谈话法

四、实验法

五、指导自学法

物理教学策略

一、认知冲突策略(同化、顺应)

二、类比架桥策略

三、认知整合策略

四、任务驱动策略

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价值潜在性

物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优先性原则

3.经济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个性原则

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现有器材的作用

2.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3.信息技术要进入物理实验室

生活与社会教学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

2.生活性

3.趣味性

4.体验性

5.便捷性

生活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

1.自制器具

2.自组物件

3.借用器具开展物理实验

4.用人体获得亲身感受

5.用手学物理

生活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利用

1.在课堂中利用教学资源

2.课间利用教学资源

3.在实验室利用教学资源

4.利用家庭中的教学资源

5.利用公共场所的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的模型

1.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4.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5.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6.指定测评工具

7.教学反思和修改

教案的形式

1.教学课题

2.教学目标

3.实验教具及媒体

4.教学过程

5.课后分析

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材

2.说学生

3.说教法

4.说过程

5.说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实验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

3.实验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中学物理实验的分类

一、演示实验

作用: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3.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

4.提供示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作风

二、学生分组实验

1.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

2.测定性实验

3.验证性实验

4.探究性实验

三、随堂实验

四、课外小实验

基本仪器使用训练性实验的教学要求

1.逐步养成正确认识基本量具、仪表的习惯

2.遵循操作规范,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

3.逐步掌握实验操作的规范动作

4.学会正确读数

二、验证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要求

1.准备阶段

2.操作阶段

3.总结阶段

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物理量按照它描述客观事物属性的性质来分,可分为

1.状态量和过程量

2.性质量和作用量

3.矢量和标量

4.相对量和绝对量

5.物理量按国际单位制又可划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前概念的特点:广泛性、顽固性、迁移性、共存性、情境性

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1.运用实验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3.利用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不是实验定律

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一、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与科学方法

二、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三、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四、明确物理规律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五、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按评价的目的,可分为选拔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等类型

学业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成长记录法

5.日常学习评价

6.测验法

物理测验的评价指标:

一般来讲,信度值在0.8以上为基本合格;

难度H值在0.3~0.7为适中;

在0.7~0.9范围内为较难;

在0.1~0.3范围内为较容易;

区分度D在0.4以上为优秀;

在0.3~0.39为良好;

在0.20~0.29为差,需要修改;

在0.19以下为淘汰。

一般来说,难度适中的题目,区分度较高。

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

1.内容维度

2.学生维度

3.教师维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