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丨当生物课与手工相遇一切变得妙不可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当生物课与手工相遇

一切变得妙不可言

01:44

绿豆、黑米、红豆、小米……当这些食材组合在一起,别以为只能熬八宝粥。在一些初中生脑洞大开的设计下,它们可以变成一个消化系统结构模型,绿豆是大肠,黑米是胃,或是植物细胞结构图……这个有趣的创意模型是兰州市第八十二中学第五届生物模型制作大赛的作品之一,同学们利用日常生活物品及废旧物品制作出一个个平常无法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物体,让生物课本中那些难以记忆的图形变成容易理解的立体模型。

“这是用家里过期的药物胶囊做的人体基因DNA模型。”七年级12班的梁淑昕同学对生物课上学习的人体基因DNA结构非常感兴趣,所以就想着自己做一个模型。选用什么材料来做模型,挺费心,最后突然发现家里有过期的药,正好一粒粒胶囊体格小,可塑性强,而且好固定,于是就将胶囊里填满黏土,再用铁丝串起来,做成了这个模型。做成这个模型梁淑昕最大的收获就是更清晰地理解了DNA双螺旋结构,并且记住它是由23对染色体组成的。

“这个五颜六色的立体模型是我做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七年级1班的徐锐扬同学用平时玩的彩色轻质黏土,按照生物课本上人体消化系统图,做出了一个形象逼真的模型。“做出模型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胰的位置理解有偏差,现在终于明白它处于胃的哪个方向了。”对于自己的这份收获,徐锐扬很是欣喜。

七年级一班的何佳骆同学说,通过这次模型制作,促进了他对无法观察到的微观世界和实物的理解,比如对细胞结构的理解从此前干巴巴的死记硬背转变为感性直观的认识和理性深入的掌握,这样自己也就更容易把握细胞的完整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从而也体验到了生物学科的乐趣。

用废旧泡沫塑料制作的植物叶片结构示意图;将注射器和塑料软管组合在一起,注入红色液体,一个可视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便出现在眼前;还有旧拖把头能变身成小肠绒毛结构图……是不是很惊叹同学们的想象力?这份特别的生物作业是该校生物教研组老师集体的创意。“其实布置这样的作业,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中那些微观不易理解的内容,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爱上生物学。不过,当大家将作品交上来后,让我们眼前一亮,惊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八十二中生物组组长高宏岩老师说,同学们选材巧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如注射器、毛线、饮料瓶、纸、泡沫等简易材料,制作出了科学、立体、精美的生物模型,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巩固、内化了相关知识。不仅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在与家长精心选材和制作的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七年级12个班全体同学积极参与这次特别的生物作业,共征集到件作品。最终根据模型的科学性、美观性、准确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认真观察比较,评选出优秀作品件,其中27件作品被学校收藏,将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用作直观教具。

南河小学:

“萌娃”走进军营接受国防教育

体验站队姿、叠被子,宁卧庄教育集团南河小学的同学们近日参加了兰州市城关区科学技术局组织的科技与军事国防爱国主义活动,大家走进军营近距离感受部队训练生活,接受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

训练场上,武警官兵给同学们展示了站姿、跨立等训练课目,坚毅的眼神、帅气的动作和威猛的气场,瞬间“圈粉”无数。随着教官铿锵有力的口令,同学们有模有样地展示起军姿,每个稚嫩的小脸上都带着几分专注和认真,看上去挺有军人的风采。

有趣的拓展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进一步融洽了同学关系,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泉小学:

一堂有趣的语文课

“有个地主周扒皮是个诡计多端、剥削长工的坏家伙。为了让长工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半夜钻到鸡窝学鸡叫,让长工高玉宝发现了,于是他们就装着打偷鸡贼,把周扒皮痛打了一顿,从此周扒皮再也不敢装鸡叫了。”《半夜鸡叫》这个故事很多同学都知道,而五泉小学的同学们不仅熟读了这个故事,还将它改编搬上了舞台,自导自演出一部《新编半夜鸡叫》。

这部课本剧是五泉小学课本剧社团的同学们编排演出的,课堂上盛装打扮端坐在桌旁的周扒皮夫妇对着长工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而长工高玉宝虽默不作声,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让周扒皮的诡计无法得逞。有趣的故事情节,诙谐的人物设计,加上“小演员们”大胆发挥和现场形象的演绎,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课本剧社团的同学们说,演课本剧很有意思,通过自编自演能够更细致地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喜欢学语文了。

雁北路小学:

童趣十足的艺术展

“蛋托变身”“瓦楞纸不愣”“‘瓶’水相逢”……听到这些有趣的名字,有没有燃起你的好奇心?这是雁北路小学的同学们在参加学校的第十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时,利用废旧材料创作的一件件艺术品。

可以说,同学们的作品趣味十足,灵动自然——“玩转牛仔”“蛋托变身”“瓦楞纸不愣”“‘瓶’水相逢”“纸箱变身”……废旧材料在创意中精彩展现,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环保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体验劳动的快乐;“不织布艺”“趣味黏土”“石头记”“玻璃画”“童乐木玩”,工艺精致、构思巧妙,体现出孩子们的审美力和创造性;“铁丝素描”“毛毡戳戳乐”,使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增强自信,在课外实践中学会思考。此次艺术节是该校美术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班班有主题、生生有参与,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

文·图·视频丨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夏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