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二小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打造平台福

砚山县二小推进科普教育纪实

“这是我们学校打造的时光隧道‘科技文化廊’,墙上张贴着的一张张荣誉奖状,展示了每个重要时间节点我校在科教方面取得的成果。”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砚山县第二小学,校长范旭瑞提起学校这些年来在科教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自豪地说。

在范旭瑞带领下,记者穿过头顶着梦幻星空样式的“时光隧道”走进学校科技馆,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飞机模型、航空模型、汽车模型、手工艺品等科技展品琳琅满目、种类多样。馆内还设置一面荣誉墙,陈列着近年来学校在科教方面获得的十几座荣誉奖杯。

随后,老师们组织10多名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展示了遥控赛车障碍赛和无人机表演。只见学生们双手握着遥控器,全神贯注地盯着地上的赛车穿过一道道障碍。“现在,我们学校在科教方面开设的课程涉及领域很广,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同学们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很高。”砚山县二小德育副校长马碧飞告诉记者,该校目前已开设65个特色社团,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科普模型、语言、趣味数学等方面,“每个班每名学生至少上一门兴趣课外活动课,全是免费教学,学校每周至少开展一次。”

砚山县二小以“心理教育塑人格,科普劳技展特长”作为办学特色,重视科学教育工作。学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技教育“两优先”政策,近几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70余万元,增添科学实验设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规范建设校内科学、美工、泥艺、刺绣、教育机器人实训教室等工作室及科普宣传栏、科幻绘画走廊、中草药及本土优势经济作物种植园、校内师生劳动实践基地。与学校周边社区、农户加强联系,先后建立了辣椒、三七、泥塑等校外实践基地,营造了浓郁的科技教育氛围。建立校园科技馆,配备乐高专业教室、工程学制作室、创意绘画室、创客空间、航模制作室、建筑模型制作室、车辆模型训练室和总面积约平方米的互动式实践活动厅,用于开展日常科技实践活动课。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奠实科学教育良好基石。自年开设科学课程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培养了一批科技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注重科学课程专业培训学习,组织学校科学实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县各级学习培训达余人次。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采取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及时反馈、小组研讨等方式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竞技活动,提高师生科学活动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精心组织师生开展科学实验技能操作演示大赛,活动中师生展现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制作教具余件。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彩的科技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近年来,学校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教师对《迴龙山松毛虫危害调查》《草木灰的妙用》《全民营养健康成长》等60余个课题项目进行研究,不仅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近3年来,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均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优秀示范学校”。

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每学年组织科学教师和学生订阅一份科技书报,组织学生观看一至二场科普影视,参观一个科技教育基地,制作一件科学(自然)教具,制作一件科技作品,从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扎实开展校内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学校建立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种植、饲养、气象观测、天文观测等兴趣小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合作探究、与人交流等方面得到训练,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远航楼楼道开设“科普画廊”,通过专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科学发明的故事、学生科技创新获奖项目、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等。近年来,该校学生种植植物如三七、辣椒、豆苗、花草等3万余盆,制作植物标本余件,浸制标本瓶,小制作余件,极大地促进学校科普工作的开展。

开设青少年模型训练课程,推进科技教育迈上新台阶。年起,学校增设以建筑、车辆、航天、航空和航海5类模型为主的青少年模型课程,每年投入资金5万元,分学期集中采购各类模型材料,以模型组的形式定期开展兴趣活动。年至今,该校学生在云南省科技体育模型竞赛中共获一等奖95人次、二等奖人次、三等奖人次。拓宽科技教育方式,宣传科普知识。利用学校每年的综合技能展示活动与县科协共同开展“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提高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及各类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专题讲座,组织开展防火、震灾预防演练等活动,提高师生应用科普知识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每学年举办一届“金魔方”科技节,开展环保小报或科幻绘画、电脑绘画、环保制作、植物种植、科幻作文等评比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应用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认真规划学年的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科学教育科研工作。目前,学校有12个国家、省、州、县、校级课题已结题。在校本教材开发方面,学校根据实际开发地方科学课程资源,以认识学校、认识家乡、认识砚山资源和科技综合实践为校本教材开发规划目标,进行教材编写与修订,现教材已编写完成,并在各年级中使用。

这些年来,学校在科学教育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赛事优秀组织单位”“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年以来,该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0余人次,分别获国家、省、州、县的一、二、三等奖;教师参与各级论文、案例、课件、活动方案、活动项目竞赛共余人次,获国家、省、州、县的一、二、三等奖,其中,科技创新大赛获奖师生达人次。

目前,学校设有规范的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科学实验室、科学仪器室、科普劳技展室、图书阅览室等27个功能室;图书室藏书6万余册,其中科学教育图书1.1万册,生均30.28册;配备电脑台,手提电脑、数码摄像机等教学办公设备齐全;校园网点接通到每个教室,教室里均配有电子白板、计算机、视频展示台;学校建成校园科技馆,是中国科协第一批73家“科普中国校园驿站”项目单位,建有宣传科学教育的橱窗、宣传栏共4个(块),有科学实践种植基地平方米,学校现代教育、科学教育氛围浓厚。

“开展科普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范旭瑞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学校将把取得的成绩转化为强劲动力,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开展更多的科普知识活动,为提高全县青少年科学素养打造更好地成长平台。

(记者:张清)

(编辑:董飞排版:尹颖审核:梁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