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蔬菜之一,在西方被誉为“蔬菜皇后”,至少有多年前的历史,起源于中亚两河流域,即亚洲西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现在的伊拉克)。曾有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了大量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书。记录公元前年,关于苏美尔人种植洋葱的影像。
在两河流域得到培育和种植之后,洋葱向西旅行来到了古埃及。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古埃及石刻中就有收获洋葱的图画,之后又传到地中海区。可以说自文明开始,洋葱就一直在外国人的食谱上,现在的他们也是真的离不开洋葱。
比如德国人就很喜欢生吃洋葱,像是做成蔬菜沙拉,或是在吃饭时生嚼几片,甚至还喜欢把洋葱当作香料。此外,洋葱还是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的红菜汤,也称罗宋汤的主料。也很多人还会将它做成拌菜,总之吃什么都很难离开洋葱。
在俄罗斯,生吃洋葱的人也很多人。这也许和俄罗斯夏短冬长有关,因为在漫长的冬季,洋葱很容易保存。但这些人对洋葱的热爱也是小打小闹,毕竟网上有句笑谈叫“没有一个洋葱能离开印度”。然而在中国,洋葱似乎就不那么受宠了。
比如在西汉时,西域就已经有了种植洋葱的记录。但即便张骞出使西域时早已带回了许多物种,洋葱却始终被遗忘在历史的潮流中。直到康熙年间(年-年),广州官员吴震方去澳门与葡萄牙人会晤,携带两颗洋葱返回试种,至此中国人首次种植洋葱。(参见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洋葱由欧洲白人传入澳门,曾在广东一带栽种。)但这也仅仅是试种,并没有推广。而真正将其当成经济作物来长期种植,却是在20世纪初年从上海开始的。
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现在,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洋葱多半也不是在厨房,而是在中学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观察传说中的植物细胞结构。不过考虑到人口基数,洋葱在我国的种植范围还是分布较广的,而且中国洋葱产量常年世界第一并大量出口。但无论为何在国内的居民餐桌上,洋葱的地位似乎始终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总归要和它那引人流泪的奇怪特性沾点关系!
为什么切洋葱会让人流泪呢?
造成这场惨剧的罪魁祸首,是一种被称为催泪因子的物种,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当洋葱完好无损时,一组称为半胱氨酸亚砜的化合物会与一种称为蒜氨酸酶的酶保持分离。但当洋葱被切开或压碎时,洋葱的细胞会破开,导致隔离这种化合物和酶的屏障被打破,使得让两种通常是分开来的物质混合在一起。
而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会引发化学反应:蒜氨酸酶会将半胱氨酸亚砜变成次磺酸,次磺酸又进一步变成亚磺酸,而这种物质便是洋葱让人流泪的原因。
而根据研究显示,次磺酸有两种反应路线。一是它可以自发凝聚,在自身内部发生反应,成为有机硫化合物。而有机硫化合物,正是使洋葱具有强烈的气味和风味的始因。此外,大蒜也会发生类似的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它也有如此刺鼻的味道。
另一种是通过一直隐藏在细胞中,被称为催泪因子合酶的酶,将亚磺酸重新排列成催泪因子。而催泪因子是一种挥发性液体,这意味着它会很快变成蒸气。这就是它如何到达人的眼睛并刺激感觉神经的方式。当这种气体与眼睛接触后,便会刺激人的眼部角膜的神经末梢,于是人体就通过神经系统命令泪腺分泌眼泪,把这种刺激性物质冲走。
同时,这些有机硫化合物和催泪因子也是赋予洋葱浓郁风味的关键,但也可演变为防御机制。它们旨在阻止可能损害洋葱植物的昆虫、动物或寄生虫。且有研究表明,这类含硫氨基酸,是天然的植物杀菌素,它对致病的葡萄球菌、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等不少细菌都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那有哪些小窍门可以让我们在切洋葱时不流泪呢?
首先,可以在洋葱切之前,先在微波炉里稍微加热一下,能分解洋葱中会刺激眼睛的化学物质。也可在流水中切洋葱,因为水流能冲走一部分水溶性的含硫化合物。此外,在切洋葱前先把洋葱放入冰箱中冷藏,也可以使刺激性气味挥发得少一些。实在不济,就戴上眼罩,用软物塞住鼻孔,避免催泪因子刺激人的眼部角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