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任课教师,急学生所难;是一线干部,冲锋在前;是救火队长,担当从未改变。疫情期间,一个并不高大的身影始终出现在队伍最前面。有同学悄悄给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卞一明起了个代号“变形金刚”,因为哪里有需要,他就会出现哪里,“瞬间变形”。
难懂的网课,他在宿舍开小灶
“这个图是了解铁碳合金的一张‘秘密联络图’,表示在平衡状态下,不同温度、不同含碳量的钢铁内部组织状态,书上称之为铁碳合金状态图。”
《机械工程基础》是门相对枯燥的理论课,学校封控期间,在线上平台给他承担的电气班同学上完这节课,他他便主动联系该班的辅导员岳宁老师,请岳老师在走访宿舍期间帮助了解同学们知识点的掌握状况。很快,岳老师便向他反馈了同学们的苦恼: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同学对这门课的部分知识点掌握得很不透彻,疫情期间又难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很是焦虑。
收到“情报”,卞一明当天晚上便带着教具走进了26宿宿舍,为长期憋闷在宿舍内的同学们现场教学、疏导情绪、加油鼓劲。通过对教具的现场演示,同学们加深了对曲柄滑块机构、凸轮机构的感性认识;通过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线上教学互动性不足带来的学习困难被有效弥补了。
完成演示和答疑后,卞老师还给同学们来了次“突然袭击”,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第二件“法宝”——课程测验卷,全班26名同学中的22名在校同学当晚在宿舍内完成了原本在课堂上才能完成的小测验,相关知识点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和巩固。
“上网课容易走神,线下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随时可以举手提问。”电气班的潘德伟同学表示,“本来只是向辅导员吐槽了一下,没想到卞老师就从线上走到了线下,带着教具来到了寝室。”
科创竞赛在即,他是临时导师
年3月底,学院侯奕辰等8位同学参与研究的《基于Caffe的咖啡瑕疵豆检测筛选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项目进入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好消息传来,但两名指导老师于忠海教授和钱斌老师被封闭在小区无法进校,虽然可以线上指导,但无助感和茫然情绪仍在参赛同学的心中不断增长。
关键时刻,卞一明主动接手,一句“大家不要急,校内有我在”的话语,犹如定海神针让同学们的情绪很快平复下来。随后,卞一明和于忠海、钱斌共同组成指导小组,于老师和钱老师负责线上答疑指导,卞老师负责线下组织协调,参赛的8位同学全身心投入备战,大家明确分工、有效协同。
作为现场负责老师,卞一明一方面大力协调校团委支持,先后组织了3场专家精准指导会和5场模拟竞赛答辩会,持续提升同学们的备战精准度和临场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在场地、器材、材料的搜集准备上四面出击、亲力亲为,在答辩现场布置、答辩PPT制作、演讲技巧提升和礼仪规范的注意事项上事无巨细、一一过堂,只为了帮助同学们不断完善细节,提振信心。
在参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成功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
阻断病毒传播链,他是“大白”
“校园出现阳性病例,核酸检测队伍亟需充实,刚加入的教师志愿者需要有人牵头组织培训,核酸检测工作也需要有人专门统筹。”“没问题,这项任务交给我,领导们请抽身去做其他工作!”
4月26日,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抗原筛查发现异常,随后有3名同学确诊。根据防疫要求,包括学生志愿者在内的所有同学全部禁足不出宿舍,卞一明临危受命担任核酸检测工作小组组长,他二话不说火线上岗,两小时完成规范穿脱“大白”防护服的视频拍摄制作、半天完成核酸检测教师志愿者队伍的轮训、连夜落实志愿者队伍分工和校内全部宿舍围合的核酸检测安排、一大早第一个出现在始发病例封控楼宇的检测现场、每天亲自核对汇总并准时上报检测数据……
由于处置迅速、防护得当,病毒传播链被有效阻断,在3名同学之外再未发生新的病例,上海电机学院安然度过了这次疫情侵袭。
保持网格韧性,他甘做“保姆”
“如果学校是一张网,二级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网格;如果学校是一个生命体,二级学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器官!网格破了,网就会漏;器官坏了,生命就可能凋零!我们一定要保持并不断提升网格的坚韧性,保护并不断增强器官的健康度,确保学校整体疫情防控局面不松动。”
作为学校机械学院党总支书记,卞一明在3月初进校后就再没离开过。他强调,二级学院需要的不是制定疫情防控的大政方针,而是要把学校的防控要求落到实处,必须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在制定学院闭环管理应急预案的时候,他带领学院上下处处从细微着手,比如,一旦发生封闭管理情况时,哪些教师住哪间办公室,每个房间由谁负责,每个楼层谁牵头?比如,把学生宿舍从寝室到楼层、再到整栋楼切分成细致的网格,在每个点位上如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障?都做了细致入微、细化到人的安排。又比如,通过学校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