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其独立

认知心理学上认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同样清楚地感知出来的对象的数量。实验表明,成人在0.1秒内一般能注意到四至六个毫无联系的孤立的对象;小孩就只能注意到三或四个孤立的对象。有的人注意的范围较大,有的人注意的范围较小。注意范围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被感知对象的特点。

被感知的对象越集中,排列越有规则,则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注意范围的大小,另一方面也决定于人的已有经验或知识领域。

经验愈多,知识领域愈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例如:学过外语的人看外文材料时,对字母的注意范围比没有学过外语的人要大。

一般来说,经常爱看“小人书”的小朋友,对图片的注意范围比很少看“小人书”的小朋友要大。可见,要增大学生的注意范围,必须增加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范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扩大。

注意范围的扩大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注意范围来组织教学。

在使用直观教具时,应根据内容的复杂性,适当地估计学生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复杂的教具,学生不能一下子就掌握它的全部内容,教师要延长时间,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它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清出内容的有关联系,使学生建立起适当的联系系统,为扩大注意范围创造条件。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同时进行的不同活动的数目。即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同时完成几种活动。例如:具备了注意分配能力的教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板书、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同样,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可以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

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必须对几种活动都有一定的熟练技巧,分配才是可能的,或在几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尚未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是需要集中注意来完成的。例如:听讲和记笔记兼顾,只有在写字的动作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注意分配的能力是随着年龄和熟练程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运用注意分配的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各种技能熟练掌握的程度来布置工作。对还没有熟练掌握写字的学生,要求他们一面听讲,一面记笔记是有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先让学生初步熟悉直观教具或初步熟悉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再结合直观教具的使用进行讲述。

也就是说,要学生分配注意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教师必须首先给学生准备必要的条件,否则会产生顾此失彼的注意的转移是指能够有目的地把注意从某一对象及时调换到另一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的转移,不是被动的转移,被动的转移叫注意的分散。

例如:学生在自习过程中,做完一门功课以后,自觉地把注意转移到另一门功课上是注意的转移;在自习中,注意被旁人的谈笑所吸引是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强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

原来的注意越强烈,而新事物或新活动又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的转移也就越困难、越缓慢。良好的注意品质要求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同时又能主动地、迅速地转移注意。注意的转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每天要上许多门功课和从事许多种活动,这就要求有迅速、灵活的注意转移的能力,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避免浪费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注意转移的规律。我们知道,注意的转移,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从事一种紧张或高度兴奋的活动后,注意的转移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因为强烈的兴奋过程不能一下子就转入抑制。对年少的学生,由于有意注意还没有得到高度的发展,注意的转移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注意在学生智力发展中的意义所谓智力,从广义说包括两大类:认识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认识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认识能力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向题的能力等。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门户。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过程中,总是在观察、在记忆、在想象、在思维与新知识有关的事物或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些与新知识相联系的事物或问题,必然影响到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智力发展的快慢,固然要受到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是,注意的集中却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一般地说,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相应地要好一些。而效率高,则是注意集中的功绩(不是唯一的因素)。

应该看到,良好的注意品质,在学生智力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要从学生入学起,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持久地把注意稳定在一个总的方向上,不断地扩大他们的注意范围,使他们不仅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而且又能主动、灵活地转移自己的注意。

对故事性课文、历史故事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因而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道理,学生不感兴趣,因而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

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注意的范围不大,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注意的范围有赖于过去的经验。

这种经验在小学生身上还很少,因此他们的注意范围要比成人小。小学生注意范围的狭隘性是和他们的思维特点密切联系着的。他们只会罗列概念的一些特征,而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和进行思维的综合,这就是小学生注意范围狭隘的原因。一年级学生,在进行速算时,他们往往只注意一两个数字。

当学生必须加三个数字时,如4+3+2,他就不会检查自己的计算,因为他把2加到7上面以后,就已经不记得7是由哪些数字构成的了,他们不能把注意集中在所有的三个数字上。一年级学生为了不至于在读书时看错了行,就用手指指着所读的字、词。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去掉用手指指字的读书方法,否则会影响注意的范围。

小学生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是由于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不熟练造成的。所以他们很难同时进行几种动作。例如:边听、边看、边写,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演算时只注意演算进度(求快),不注意演算的结果(对与错);聚精会神写字时,往往不注意坐的姿势,拿笔的手法,甚至练习本放斜了也不知道。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培养和指导。在低年级习字时,先让学生理解字的结构,观察字划笔顺,然后再让他们写字。在高年级先让他们听懂讲授的内容,再抄笔记。

对学生加强基本功训练,培养读、写、算的技能技巧,基础知识和熟练动作愈多,就愈能合理地分配注意。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讲得明白易懂,生动有趣,正确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积极活动的机会。

教学的直观性对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教具(图画、插图、模型、演示的实物),进行实验,引用生活中的具体事实和例证都对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都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运用直观性教学时要注意到,正确地组织学生的知觉,教会他们去察觉所要注意的东西。

使他们知道不仅看一个对象或一幅图画,而且要在对象或图画上发现某种东西,回答某个问题,进行比较等。

这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从而养成保持注意的习惯,这对他们学会分出事物本质的东西,看到主要的东西,有很大帮助。其次,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这些问题不注意,都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被这些因素所吸引,影响学生上课时注意的稳定。此外,教师讲授教材的质量对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有重要意义。教师讲授的方式多样、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语言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都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积极促进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学生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即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发展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有意注意是有组织的注意,因为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所以学校的教学才成为培养有意注意的最重要的手段。为此,教师应当利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在低年级,每个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知道现在应注意听什么,注意看什么,注意做什么,必须达到什么具体要求。

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注意集中在教师所要求的活动上,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发展。对高年级学生,在授课时要向他们提出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保证注意的必要条件。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也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师要正面向学生说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即说清道理,不是简单的禁止或鼓励)。

加强教学常规训练,培养学生专心工作、学习的习惯;发现学生注意分散,要机智地提醒他把注意集中在学习上,不要采用粗暴的训斥。通过班集体有组织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义务感及对待课业的正确者度等都能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此外,教师的严格要求对培养有意注意也起重要作用。

这种严格要求应当具有一惯性,同时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也不是过分容易的。过难,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白费功夫,从而失去信心,干脆丢开工作不做了;太容易,会使学生注意不集中,也不利于有意注意的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必须注意到两种注意之间的正确关系。

如果教学过程中只考虑无意注意,教育就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将得不到发展。如果教学只是依靠有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因而会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习惯,一方面也应当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这样就能培养两种注意。正确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养成注意的习惯课堂教学的结构要有严格的系统,这样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于学习。疲倦是注意的敌人,疲倦不仅是由于困难的工作而产生,单调的刺激使人精神不振、打瞌睡,也是产生疲倦的重要原因。

所以,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尤其低年级更需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才能减少学生注意的分散。但是过于频繁地调换形式,也不利于学生注意稳定性的培养。必要的工作速度,会使课堂教学显得紧凑,也是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注意也有很大的好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