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重要吗孩子有没有必要上早教

你愿意为你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你会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吗?

回答问题之前,先看一个有趣的采访:在受访的名家长(80-90后)中,有位家长已经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相关的早教产品或者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早教机构接受教育。有位家长是有意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早期教育或者是自己在家里已经有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早期教育,只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早教产品;至于剩下的68位家长则是对早期教育这方面没有了解过,或者是完全没有意愿。

也就是说,每三个家长就有两个会想着为自己孩子选择早期教育!而其中一位已经行动了!

△你愿意为你的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吗?

确实,新生代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重视。在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开始去了解各个早教机构,为孩子的早教做准备。很多妈妈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带孩子去上早教体验课了!

一些关于早教的科学实验,就让具有权威性的科学家们来告诉你,早教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实验:早期指导和干预

年美国科学家们开展过关于早期教育的研究实验,对处于贫民窟中的个孩子进行早期指导和干预。

当孩子们2岁大的时候科学家们这样说,“孩子在3到12个月的时候看不出什么差别,到了15个月大的时候,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开始不同了,两组孩子的表现出现了戏剧性的差异”。

最终科学家们得出结论: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正如被称为“中国早教之父”的冯德全教授在其著作《0岁方案》里所说:如果世界上真有天生神童的话,那么出生正常、健康的婴幼儿个个都是‘神童’。

他认为,只要有效开发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出人生初显露的巨大心理优势,那么杰出人才的幼苗就在身边。

人类潜能的开发主要依赖早期,但是我们成人的童年却被放任自流,不知浪费了多少珍贵的年华,致使我们一般都发展平平。

因此我们就更要在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做出行动,实现“让健康聪明的孩子多起来的教育理想”。

本杰明——智力发展曲线图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综合了一些心理学家对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从不同年龄智商与成熟年龄智商的相关数,绘制了一张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

假如以17岁儿童智力发展为成熟智商%,那么:

■4岁时智商发育为50%,

■8岁时智商发育为80%

■12岁时智商发育为90%

■13岁时智商发育为92%

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前四年发展最快,第二个四年减慢,第三个四年缓慢,儿童智力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

从本杰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教最能够开发孩子的潜力、智能以及塑造孩子的性格和品行。

彼得——婴儿到成人的突触连接研究

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彼得·胡滕洛赫尔对人类从婴儿到成人时突触连接数目的变化做了大量研究。他使用高清晰度的显微镜,计算出人脑不同时期的突触连接数目。得出的结果引人注目:

(1)婴儿在出生时,大约有50万亿个突触连接,这个数目相当于成年人的1/10。

(2)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大概是0万亿。

(3)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

为什么一个婴儿的突触连接会超过他最终所需呢?

答案是,在早期,宝宝每次新的体验都会导致他脑内突触连接的数目增加。

当体验越来越丰富时,他的脑部就通过一次突触筛选的过程来塑造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孩子在生命最初的三年处于怎样的环境,实际上将决定其脑的构造。

他经历的事物越有意义,越有趣味性和逻辑性,他的脑部也就塑造得越精妙。

铃木镇一《铃木教育体系》

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教授提出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能力的。

“有了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有了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孩子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好孩子。”

因此,孩子在任何方面的迟钝和困难,都表示着周围环境,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

所以,不要再随便抱怨孩子笨了,一切都是没有足够的科学方法导致的。

许多家长虽然接受了早教的理念,比如只管每次带孩子去上课,一周一两次,陪着上课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务,就期待孩子能真的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

但实际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机构的问题,而是家长忽略自己却缺乏与孩子进行互动的环节。

一方面,孩子在早教课学习的内容有限,需要家长在家庭中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这是由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另一方面,早教理念也是需要家长在生活中给予贯彻,以统一的标准让孩子接受持续的教育,而非学校一套,回家就变成另一套,这样的双轨早教成效可想而知!

对于0-6岁的幼儿,关键是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家庭是孩子早教的重要基地,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早教范畴,家庭教育是孩子早教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给予孩子符合身体和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及教育机会,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在相应的阶段得到及时的发展。

但是

早教课中孩子的表现都代表着什么?

是否孩子哭闹就是不适应早教?

Gymbo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体验课上不哭不闹,而且还能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有效互动,妈妈一看孩子开心高兴,立马报课!

但是,也会有一些孩子是这样子的:

刚进到教室瞟一眼就哭,别人跟他打招呼哭,别人碰一下哭,关上门更哭,爸爸妈妈一走开狂哭……

孩子这一开始哭闹,妈妈们可就不淡定了,认为这个早教不好,原因是——孩子不喜欢……

这种逻辑虽然看似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实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如果孩子在早教课上哭闹,反而应该更加重视起孩子的早期教育。

因为早教是测试孩子发展状况的重要场景之一。

那么早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听觉能力、音乐感受力、模仿力

音乐响起孩子是跟着音乐自由摆动,还是模仿老师,是能跟上老师的节奏还是慢半拍,还是坐着不动,是先坐着不动然后又起来跟随着,还是自己跟着哼,这又是测听觉能力、音乐感受力及模仿力,以及肢体的协调能力,甚至是孩子的气质状态的了解……

2、视觉、触觉

老师开始玩彩虹伞

孩子是一下子冲进去,还是躲起来,又或者静静的站在那里让彩虹伞从自己的脸上滑下来,这又是视觉和触觉的测试……

老师放一把米在孩子的手里

他是抓起来让米从手指缝里漏下去,还是抛洒出去,还是把掉在外面的米一粒粒的捡起来,还是不想碰,这又是对孩子的触觉,小肌肉动作发展的测试……

老师给了一盘染料

是无所顾及的马上就开始玩,还是先试探一下,还是蘸在手指上就想马上擦掉,还是试都不试把小手一直藏在背后?这又是测孩子的触觉失调程度的重要依据……

3、前庭觉、本体觉

让孩子坐上转盘,孩子是晕,还是不晕,还是哭着不上,这又是对孩子的前庭觉和本体觉的测试……

4、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程度及模式

课程结束后,可不可以自己喝水,教具是自己收拾起来,还是直接放在那里,又或是要人提醒才做,这些现象会透露出孩子的自理能力及自我服务的意识。

下课后,宝宝跟其它小朋友是否有交集

没有/是自己独自玩耍/还是看旁边的小朋友玩;

有/是玩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还是联合游戏?

与小朋友有语言交流,还是肢体交流,还是通过哭来引起别人注意……这又是测孩子的社会交往程度及模式的种种能力。

早教课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有一个针对孩子观察与测试。

针对于儿童的测试再也不是单纯的通过固定环境和器具的测试了,更是一个动态的观察。

以上每个环节又是对孩子敏感期的了解,对儿童大脑发展情况的捕捉。

所以说早教更像是一个全方位的测试课,通过对宝宝们的动态观察,能更好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进行更好的育儿引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