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夫妻携手捐献遗体,14年后重

前言:

年,一对年迈的老夫妻,同时领到了昆医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颁发的捐献遗体“荣誉证书”。

这意味着他们在去世后,遗体将被送往医学院进行解剖研究。

在中国,一直有着入土为安和子孙祭奠的传统,捐献遗体或许在不少人看来,都将难以接受。

而这对夫妻却坚定地捐献出了自己的遗体,还向接受遗体的昆明医学院(年更名为昆明医科大学)表示:

希望在遗体被使用结束后,可以将骨架取出做成标本教具,继续为医疗领域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这对夫妻便是昆明医科大学的教授李秉权和胡素秋,两人不仅生前在为医学事业奋斗,死后也让自己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做着贡献。

同年,李秉权离世,胡素秋不得不与他就此分离,看着李秉权的遗体被送往昆明医科大学。

年,胡素秋也离开了人世。年,昆明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将制成标本的骨骼,摆在了另一具骨架旁,那便是她的丈夫李秉权。

这对分别十四年的夫妻,再次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重逢了。

直至今日,他们的遗骨依然被并排摆放在昆明医科大学的展示柜内,以供后来的老师和学生瞻仰。

相恋相守

年年底,一对新人在亲朋好友的注视下喜结连理,正式结为了夫妻。

两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这对看起来颇为幸福的新人,便是李秉权和胡素秋。

虽然从现在起,两人将从此度过剩余的人生,但实际上,有许多人对二人未来的感情和婚姻生活并不看好。

在许多亲友们看来,二人的家庭条件真的是差距太大了,就连胡素秋的父亲,都对这段婚姻颇为不赞同。

李秉权自幼父母双亡,一直是在兄嫂的家里长大的,虽然兄嫂一直在供他上学,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也颇为贫困,还有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为了挣钱养家,兄嫂二人卖过鞋子衣服,还当过搬运货物的装卸工,常年的劳作拖垮了他们的身子,这让李秉权心痛不已。

也因此李秉权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医生,来帮助兄嫂治疗身体。

李秉权经过多年来的刻苦学习,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云南大学医学院,而正是在那里,他和自己的一生伴侣胡素秋相遇了。

虽然胡素秋和李秉权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但两人的家境和幼年生活可谓是天差地别。

胡素秋的家庭条件非常不错,父亲是胡瑛,她自幼便被父亲精心培养,不仅饱读诗书,还因为家境优渥而非常有见识。

而就是这般优秀的胡素秋,在和李秉权第一次见面时对他一见钟情。

多年来追求胡素秋的公子富少简直不计其数,而她一直对那些追求者毫无兴趣。

因此,李秉权身上能吸引到胡素秋这样的姑娘,必然不是那些所谓的外在条件,而是他身上那种对学习认真又拼劲的劲头。

在短暂的交谈后,二人发现对方不仅和自己一样对医学有着深沉的热爱,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也非常合拍。

从此,学校的早茶馆和图书室,便经常能看到二人一起学习的身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秉权和胡素秋之间的感情一直非常好,很快便确立了恋爱关系。

在双双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两人很快便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并迈入了婚姻的殿堂。

虽然胡素秋的父亲胡瑛,因为李秉权的出身表示过反对,但他又怎能拗过一向有主见的女儿呢,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将女儿交到了李秉权手上。

虽然这段婚姻的开端有些不圆满,不过和许多外人的想象不同,二人不仅没有因为生活习惯之类的问题产生任何矛盾,反而将生活经营得非常不错。

虽然两人的感情一直非常好,但因为工作原因,还是常常被迫聚少离多。

由于两人都医院聘为科室主任,因此不仅时常要做不少手术,还要给学生们讲课教学,简直是一个比一个忙。

献身医学

年,在完成针对脑系外科的培训后,李秉权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式从大外科改为了神经外科,成为了我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年,在设备十分简陋的艰苦条件下,李秉权克服重重困难,在昆医院(现昆明医院)创立了云南省第一个脑系科门诊。

从此,云南的市医院里,进行神经外科的手术了。

在短短六年后,李秉权便在昆明医学院建设出了我国第一个神经专科病房和教研室。

从此以后,将有许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在这里学习和研究,攻克一个又一个神经学上的疑难杂症。

在神经学领域里,李秉权多年如一日地不断努力奋斗。

他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病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还教出了许多神经学领域的优秀学生,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于此同时,胡素秋也一直在妇产科主任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治愈了无数患者的病情。

她不仅多次被授予昆明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还在年作为云南省的第十届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参会。

经过多年的问诊和实践操作,胡素秋意识到,现阶段,我国妇科领域的许多知识还没有以成体系的方式被记录下来,许多新入职的医生们,如果想要进行深刻的研究,都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承下去,胡素秋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妇女更年期保健的教材《妇女更年期卫生》。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妇产科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在我国的妇科领域具有里程碑般的作用。

在结婚后的这些年里,李秉权和胡素秋一直在事业上互相支持,生活中互相帮助,将对方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人。

但是,即使这样,两人也从未因对方而影响自己对医学的追求。

有一年,胡素秋突然患病,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原本前期的检查都颇为顺利,可没想到在手术过程中,胡素秋竟突发大出血,甚至一度因病情危急而休克,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然而这时,李秉权却并没有像寻常的丈夫一样,守在妻子的手术室外,而是在另一张手术台前抢救其他的病人。

即使是护士将胡素秋的病危通知书递了上来,他也只是镇定得签下了名字,然后继续对自己的病人进行手术。

幸运的是,胡素秋的情况最终转危为安,在被推入病房后很快就苏醒了过来。

正等在病床前的子女们,看到母亲恢复了意识纷纷流下泪来,他们忍不住开始在母亲的病床前埋怨起父亲的冷血无情。

然而,听到事情经过的胡素秋,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子女们说不要责怪自己的父亲。

是的,胡素秋对李秉权不仅没有丝毫不满,反而非常理解他,因为胡素秋知道,如果是自己在那种情况下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她知道李秉权不是不在意自己,只不过他和自己一样,都是一位视医学事业为生命的人。

而在一个正在进行手术的医生眼里,什么都没有眼前患者的生命重要,即使是天塌下来也要继续进行手术。

在胡素秋的母亲病危时,胡素秋也曾因为身在他乡巡诊,甚至没有办法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即使是这样,胡素秋也只是忍下心中的悲痛,继续为病人治疗,直到工作结束后才返回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

胡素秋和李秉权二人,便是秉持着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一生奋斗坚守于医疗领域。

即使到了退休的时候,胡素秋也还是不愿意回家休息,医院的专家门诊继续出诊。

直到85岁身体终于再也支持不住这样长时间的坐班时,胡素秋才真正离开了工作岗位,开始回家休息。

李秉权也是同样,一直坚守在挚爱的手术台旁,直到自己的手再也握不住手术刀,才从手术室中退了下来。

捐献遗体

随着年纪渐长,李秉权和胡素秋两人也不免开始思考身后事,不过,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们二人想得并不是去世后对财产的安排,而是想要捐献出自己的遗体。

李秉权曾说:

自己以前患过脑梗塞和血管硬化,大脑和部分血管,都可以用来做病理解剖,身体在经过切片研究,不能继续使用后,可以把骨架取出来,做成标本,用作教具。

胡素秋则是希望能先将角膜、肝脏和肾脏摘除,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剩下的部分也和丈夫一样捐献给母校,最后也将骨骼留作教学用具。

面对父母的决定,儿女一开始也非常不能接受,毕竟,中国人是讲究祭祀文化的,如果将遗体全部捐献,他们这些后人将到哪里去凭吊祭奠呢。

在得知李秉权和胡素秋的想法后,儿女们还是忍着悲痛同意了,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孩子们,自然是最理解父母对医学和教育事业的热爱的了。

在小时候,即使父母难得在家没有工作时,闲聊的话题也大多和医学有关,孩子们都记得,父亲当年讲述过自己求学时的故事。

那时,中国的西医学还正处在发展期,学校各种设备并不完善,连教学需要的标本和可供解剖课使用的遗体都非常少。

没有办法,为了能够进行研究和学习,李秉权和同学们甚至不得不顶着军队轰炸的炮火,跑到城外郊区的乱葬岗,去寻找无人认领的遗体。

在找到可以用的遗体后,李秉权便会和同学一起,将遗体带回学校。

在对遗体进行完解剖练习后,还会将骨骼取出,进行防腐处理,制成骨骼标本,以此对照着课本上的图例进行研究和学习。

早在那时,李秉权便深刻地意识到了,解剖遗体和标本对医学的重要性。

现在,虽然医学院的条件已经好了太多,但由于大多数人对医学研究的了解不充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进行遗体捐献的。

在实验室,学生们常常是几十个人围着一具遗体反复使用,技术上难以得到充分的练习。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学习时,在遗体上多练两次,那么他在毕业成为医生后的技术上就会好上一些,病人就能少受一些痛苦。

李秉权和胡素秋的一生都耕耘在医学研究领域,他们深知,为医学献出自己的一切不仅是责任,还是使命。

如果在自己死后,遗体能继续在医学领域做出贡献,那也算得上是没有浪费它的价值。

年3月8日,83岁的李秉权牵着妻子的手,在工作人员递来的无偿捐献遗体申请表上,正式地签下了两人的名字,并拿到了捐献遗体的“荣誉证书”。

二十一天后,李秉权去世,成为了云南第一位进行遗体捐献的医学工作者。

在经过解剖和研究后,昆明医科大依照李秉权的遗愿,将他的骨骼进行防腐处理,制成了标本教具,以供所有师生在学习中参考和使用。

年,93岁的胡素秋在家中安详去世。

年,经过对遗体的解剖和研究后,胡素秋的骨骼也被制成标本,昆明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将她与丈夫李秉权的骨架摆放在了一起,并排站立在一起。

在和李秉权的死亡分离十四年后,胡素秋和相伴一生的丈夫再度重逢,此后,他们将以这种特殊的形式,一直陪伴在对方的身旁,连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开。

在两具骨骼身边的墙面上还写着八个字,它们不仅是李秉权和胡素秋一生的写照,也将成为所有昆明医科大学学生的信条,那便是:

献身医学,敬畏生命。

李秉权和胡素秋这对伉俪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还将那种无私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地传承了下去。

不断影响和激励医学领域的一代又一代学子,为我国的医学事业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