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坚持要做玻璃屋蒙特梭利

你肯定还记得,在第三届MCSH分会场前厅,清透的玻璃墙三面围拢,隔起了一个闹中取静的小空间。40多平米不大的面积,整齐地排列着教具柜,精心地陈设着各种各样的蒙特梭利教具。这个小小的空间在柔和的灯光下,宁静温馨,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仪式感。

这是一间缩小版的2-3岁蒙特梭利标准教室,把教室复制到MCSH大会现场,已不是第一次。年第一届大会,我们了解到很多运营负责人和蒙氏老师的共同困扰:因为国内专业蒙氏老师的稀缺,一线教学团队常常未经严格培训就赶鸭子上架,仅知蒙氏教具的形式,照搬使用步骤,不知教具选用的逻辑,更不懂教学的内涵。于是,我们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蒙氏教学环境要如何设置?到底怎样才是教具的使用标准?其实蒙氏教学法要我们了解和遵循的是“原则”,而没有所谓固定“标准”。

面对大家的疑惑,年大会首次在会场架起了“玻璃屋”,有限的空间里,真实呈现了2-3岁蒙特梭利教室“有准备的环境”。五大领域教学区经合理规划,教具按照教学逻辑被摆置在合适的位置,三名蒙氏教师引导孩子们旁若无人地工作与互动。玻璃屋外是层层围坐的参会观众,而玻璃屋内的孩子们竟能完全不受打扰,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禁让人感叹蒙氏教育的神奇。而今年大会再现玻璃屋,更侧重于让老师们近距离感受,在现场导师的启发下,体验和学习使用工具的教学逻辑。

尽管面积有限,玻璃屋的陈设仍然尽可能完整地考虑五大领域的教学需求,鉴于2-3岁儿童身心发展特质,又特别突出了日常生活、感官、语文、美劳的训练。精心配搭的示范教具,结合导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辅助30多个动作的练习和多元能力的培养。每种教具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教具组合所能进行的延伸性教学、教具操作方式的灵活扩展、教具与教室环境的结合……这些是每一位合格蒙氏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玻璃屋希望短短三天的教学环境展示和讲解,能给予参观者启发和答案。

玻璃屋作为一个典型蒙氏教室的范例,为参观者翻开了一份2-3岁蒙特梭利标准教案。对于幼教机构来说,物质环境准备是教学得以实施的前提,但或许仍然可以通过照本宣科来做,而教师自身对人文环境的充分准备,是蒙氏课堂教学优劣的根本,也是幼教从业者不可急功近利的因素。

为保证观摩效果,本届大会玻璃屋限流参观,每位参观者只能停留15分钟。很多老师驻足不愿离开,询问陈设教具的问题。很多机构希望采购现场套装教具,但我们更加强调理解套装教具的使用方式和逻辑,所以继第三届MCSH玻璃屋后,由主持本届玻璃屋的几位导师,对玻璃屋内教具进行更严格的筛选,正式推出60件2-3岁蒙特梭利标准教室套装教具,并配合线上教具使用教程,让教学机构真正能够即得即用,我们希望教师们获得的不只是教具,而是一套可供参考学习的实用教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