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随手教具的价值

课堂观察随笔

重视随手教具的价值

太原市教科研中心崔海林

年产生于美国的微格教学提出一个随手教具的概念。随手教具是指那些无须专门准备即可以应用于教学的物品。我们只要是留意就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瞬间闪现教学机智,利用身边的物质,即时为学生解决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比如拿在手中的一支粉笔,别在身上的中性笔,笔记本中的一张纸,随身携带的教科书,甚至自己的胳膊、手、身体,课堂中的学生、立在教室中的打扫卫生的笤帚,擦黑板的板擦,都可以被我们当作随手教具。在今天多媒体普遍走进课堂,教学媒体变得如此强大的情况下,重视随手教具的使用显得更加重要。

随手教具的随性取来,需要老师的教学智慧。虽然有时显得简陋,但用以喻物比事使用恰当,则会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随手教具有一点像我国的国粹—京剧中使用一些道具。一条马鞭随手舞来上下翻腾英雄豪杰便可乘马千里驰骋;两面画有车轮的旗子两面以堵,才子佳人便可坐中赏花吟柳。

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随时都会看到他们使用随手教具教学的情景,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即激起学生无尽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我们不妨赏析几例:

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有一节课是《力的分解》。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但物体受的力有时不是一种力,这就需要将一个力分解为相关的2个力,力的分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多数老师只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图对力进行分解。一位教师,讲到力的分解时,怕学生理解不了将一个物体向斜上方拉动需要受到两个力的牵引,顺手将桌上的一个装粉笔的小盒子向斜上方拖动,同时提醒同学们观察在拖动箱子时箱子的位移的现象。这只箱子在向斜上方牵引时,在向前移动的同时牵引端向上翘起(如图分析)。“为什么!”老师及时提问,学生顿时释然,物体受到斜上方的力牵引时向上翘原来是受到了两个力啊。

物体受力图

初二语文课比赛课《鼎山湖听泉》。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写道:“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其中有一个“枕”字。教师讲到这里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听泉而眠,而要写枕泉而眠呢?为了让学生体验枕泉的感觉,老师要让学生用指轻扣课桌,然后将耳伏在课桌上再轻扣课桌,体验作者当时枕泉的感觉,虽不十分贴切,但足见老师顺手拈来匠心所在。

初二数学有一节比赛课为《确定位置》,内容是给学生讲确定位置的重要和确定位置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明白确定一个位置需要用数表示,老师当即叫起一个同学,让他与第三排的一个同学换一下座位,当这位同学表示无法换时,老师进一步指出第三排不是一个数对无法对应一个位置,当然找不到。接着他又用数对按照学生所坐的排和列让点到学生站起来巩固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接着她又让同学用数对表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通过练习,学生巩固了数对表示法。这种用现场学生表演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随手教具。简单适用,表现的问题特点鲜明,很受教师的喜爱。

初三化学讲《燃烧与灭火》。当讲完燃烧的内容以后要过渡到讲解如何灭火,教师随手掏出一个打火机,嚓,的一声将打火机点燃。随口说道“如果说摁下,我们看到了燃烧,我抬手大家会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熄灭。一个小小的道具,实现了内容的有机过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燃烧的理解,又为讲灭火的原理作了铺垫。

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山岳的形成时,为了给学生讲解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使岩层发生塑性变形时。随手拿起一张纸进行演示。地层的隆起、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徐徐道来生动有趣,学生顿悟。

可惜精彩的随手教具使用在课堂上还比较少见。太原市8项技能大赛上,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参加大赛的二十多节课中仅见到有4位教师使用了随手教具进行教学。满眼看到的都是电脑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与随手教具相比有它的优势,但决不能取代随手教具。为什么使用方便,使用效果颇佳,又不用课前投入大量精力制作,方便使用的教学的随手教具在课堂教学中不被普遍使用,而需要事先投入大量精力制作,又要许多硬件条件的支撑多媒体课件几乎被所有老师采用呢?其根本原因是随手教具的使用需要智慧,需要教师对本学科要素的准确把握才能在瞬间产生灵感,才能信手拈来,恰倒好处,使学生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慧心一笑。这是一种教学的至高境界,它需要老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厚的专业底蕴和对学生的一颗拳拳爱心。

教学需要有爱才会产生无穷智慧。愿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教学智慧;愿我们的课堂有更多随手教具的使用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