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点内容十三

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础程序

1、教学工作是围绕上课这个中心。

2、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

3、备课就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和对教学的策划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

4、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钻研教材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

6、钻研教材从具体的展开程序来讲,分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三个阶段。

7、制定教学方案:(一)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二)课题(单元)教学方案;(三)课时教学方案(课案)。

课时教学方案又称“课案”。一个完整的课案应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型、主要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其中,教学进程是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课案可详可略,其格式可分为文字式、表格式和卡片式三种。

8、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9、课的类型与结构。

9.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

根据一节课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9.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

一般说来,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讲授新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10、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1、作业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的练习。

12、课外辅导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13、在目前常用的测试中,试题类型一般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14、测试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试能测出它所要测试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测验的信度,又称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系数在0.8以上,测验作出的结论属于准确。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世界教学史上相继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等。

3、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4、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

5、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年的《癸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四)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7、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生成绩把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8、分组教学一般有两大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9、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较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10、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设计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11、道尔顿制。(自学为主)

第三节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2、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主要类型。

3、内容型策略是指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具体说来可以分为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

4、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5、方法型策略: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接受式和发现式是相对的两端。

6、综合型策略:一种是结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或称指导教学。另一种是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