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历史学科知识高频考点汇总
考点·历史课堂中的直观教具及运用
1.种类
(1)历史年表。历史年表有时间轴、大事年表、专题年表等表现形式。教学中运用历史年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现象发展中的纵横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且从时间上进行联想,由此及彼,有利于记忆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
(2)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可分为综合性历史地图、专题性历史地图、明细性历史地图等类别。历史地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表现了文字难以达到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能给学生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同时养成历史的时空观念。
(3)历史图片。历史图片包括历史照片、绘画作品、电子计算机模拟复原的图片等类型。运用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教学首先必须考虑图片是否符合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与内容是否有关,是否重要。作为历史学科,我们还必须考虑这一图片是否确切、可靠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同时还需要考虑任教年级的学生是否容易理解这一图片的要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看得清。
(4)历史图示。历史图示是指教学中用简单的线条或图形,勾勒相关历史信息,以增强讲述的形象性。
2.运用直观教具的要求
(1)紧密配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2)与教师的讲授、讲解密切地结合起来。
(3)演示的内容清晰,使学生都能看清楚。
(4)不能盲目照搬现成的教学课件。
(5)演示应注意适量性。
(6)演示结束要及时归纳、
考点·体验式教学法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一般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辅之以其他手段进行教学。其基本原则主要有:
1.情境内涵的真实性
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但我们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保证体验内涵的真实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情境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3.情境过程的实效性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体验式教学,不要为了体验式教学而一味盲目追求。
4.情境主体的参与性
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优势,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5.情境构成的开放性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创设共同研究的“情境”。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设问方式,设置具有批判性、现实性、新颖性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和解决疑问。
考点·小组讨论的基本要求
1.讨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价值的讨论题目,并提前告知全体学生,以便让学生围绕将要讨论的问题先行查阅相关资料,积累一定的背景材料,做好讨论的必要准备。
2.所讨论的问题应围绕学习重点来设计,并可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以便更好地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的愿望,积极展开观点论辩。
3.教师还要注意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指导他们做好讨论的其他准备事项,明确在讨论中自己应当怎样做,懂得注意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等。
4.讨论时要做好组织指导,教师要做到专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时、适度地介入和调控讨论进程,以启发点拨的方式确保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将讨论逐步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对所讨论的历史问题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向学生暗示问题的结论。
5.在讨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教师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注意适当控制学生发言的时间,尽量使每位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不要由极少数学生或教师自己垄断发言;对于学生就所讨论的历史问题发表的不同看法,教师既要及时予以鼓励或肯定,也要注意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适时做出必要的澄清和正确的引导。
6.讨论后要做好全面总结。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认真总结。对于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观点和意见,教师要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综合与分析并做出某种比较全面、科学的结论。对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议性观点,教师可以依据史实做出客观评判。对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良好表现状态,要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则要明确指出并期望学生今后能加以改善。
考点·历史课运用图示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图示设计要科学
在进行图示法教学时,图示的内容要条理化、明朗化;方法上要抓住历史事件的中心和线索;形式上要力求简明、形象、美观。
同时,图示必须简单明了,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图示要把复杂的历史内容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图示表示的内容要明确、科学。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有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图示,应选择其中简明而又实用的最佳图示。
2.符号、格式要统一
对所用的图示,必须把符号、格式统一起来。如表示疆域四至,可用十字形来示意东、南、西、北四方的位置,再标上各方位的地名。若还要表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则可用米字形来表示八方的位置。各个朝代疆域的位置都可以用这个格式来表示,便于学生识读。
3.出示图示的时机要合适
运用图示法,需要配合讲授内容和进程,在适当的时机出示图示,利用图示向学生讲解历史。可以留出时间,让学生把图示抄录在笔记本上,以备课后复习之用。
4.图示要与讲解相结合
图示只是对历史内容的概括和提炼,它不能替代教师的讲授,也不能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唯一方法来运用,而只能作为讲授法的一种辅助方法。只有把图示法与其他讲授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考点·教学小结的功能
1.重申主要内容,增强学生记忆。
2.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系统。
3.及时反馈新知,检查教学效果。
4.能够承上启下,埋下新的伏笔。
5.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考点·提问原则
1.针对性原则: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疑难而设计和提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及时点拨,层层设问,指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实现教学目的。
2.可接受性原则:课堂提问首先应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水平,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也要注意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出适应其需要的问题,以符合其客观实际。
3.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按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地设计提问。
4.学生主体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作用。在课堂提问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引导学生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三是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并予以及时鼓励。
考点·开发与利用校外历史遗迹的途径
历史遗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步骤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教师在运用历史遗迹资源时可以先行通过学生调查列出历史遗迹的菜单,再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地方,然后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制订活动方案。
二是实地考察阶段。通过实地考察,在参与中学习如何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源来研究和认识问题,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展开历史想象,形成必要的历史认识,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对本地区丰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展示和评价阶段。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制作成图文混编的展览橱窗,也可以制作成电子幻灯片通过课堂讲解进行展示,可以编制历史小报进行评比,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看法;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多元化,由专业人士评价,由学生家长评价,等等。
考点·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要着重对本地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相关典故的收集,争取在课程导入、总结等环节中启发学生联想,并且拓展知识,增加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针对性地将乡土资源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乡土资源。将教师备课中收集的资料传达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有效掌握。
3.结合常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参观本地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等。这种做法既可以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使教科书上的知识更鲜活生动,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构建。
4.大力开展以乡土资源为对象的自主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自选课题、自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