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条不可思议的新闻:某教育机构组织学生量子波动速读比赛,宣称可以训练学生1到5分钟之内看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籍,并且能够把内容完整复述出来。
很多网友留言评论说:教育机构为了赚钱什么谎话都编的出来。但是也有部分网友说:教育机构敢这么明目张胆的“骗钱”,就是因为有家长相信呀。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风靡一时的“珠心算”,那时我上初中,班里有几个学过“珠心算”的同学算术很厉害,数学成绩也名列前茅。但是两年后的中考这几位同学中考数学成绩非常一般。
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家长知道并且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逼迫孩子去背东西,背古诗、散文,甚至连数学题,都要背。
家长不知道的是,“背会就是学会”是很伤孩子的学习误区,一个人不可能通过背东西背得聪明起来,背过的东西不理解,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就像曾经的“珠心算”。
“学习并不是苦差事”
古语说:“十年寒窗苦”,但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成绩好,如今工作能力强的同学并不是班里学习最刻苦的,而是懂得“正确学习方法”的那部分人。
著名教育专家李跃儿在她的书《关键期关键帮助》中提到:人不可能学好自己讨厌的东西,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讨厌。家长要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去安排学习,而不要让孩子为了考试去学习,使孩子刚刚开始的对人类文化的兴趣遭到破坏。
家长要让孩子觉得学习和工作的过程都是非常享受的,让孩子们一生都在享受中度过,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人的精神最需要的是愉悦,如果家长和老师不去引导孩子愉悦自己的精神,使孩子没有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是单纯背诵前人表达的结果,这样的事情不是人类身心所需要的,不能愉悦精神。
因此,大多数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生活,会觉得那段时光痛苦不堪。如果家长能够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利用了人本来的愉悦去引导孩子爱上学习,那么学习就不会是件苦差事,而是件享受的事情。
5岁是引导孩子“爱上”学习的关键期
孩子到了5岁,会慢慢地脱离物质本身,更加深入地使用物质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探索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感受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孩子会逐渐注意到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作用,于是他们非常痴迷于这样的表达。
到这个时期,如果成人没有从小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会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
孩子会迷恋上识字、绘画、音乐舞蹈这些精神表达的语言。当孩子有需要表达冲动时,他们从小受到的人类文化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他们一定会选择图画或者文字方式表达自己。
与此同时,孩子到了5岁,即将步入小学,家长也会开始考虑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
入学之前,孩子要完成许多事情,包括身体发展达到正常的水平、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认知水平、一定的技能。对孩子们来说,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是非常珍贵的成长机会,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5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家长引导好了,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会越来越轻松,引导不好,学习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累,家长也累。
如何帮助5岁孩子做好学前准备
1.不要迷信“笨鸟先飞”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做学前准备时,生怕自己孩子将来无法顺利完成学校学习任务,常常使用“笨鸟先飞”的观念,提前将小学的内容教给孩子,觉得这样孩子上学之后就可以领先一步,贏在起跑线上,以后就会轻松些。
但是成人在教这些知识的时候,急于让孩子马上掌握,而孩子的发育年龄还没有达到掌握一年级知识的能力,于是只能靠记忆来完成。
如果获得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赞赏,孩子就会将这样的学习方法固定下来,形成只使用记忆和靠别人提供的思考模式学习知识的方式。
但是一个人能不能建构自己的学术系统和能够掌握一门学问不是看背会了多少知识,而是要看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
父母的做法虽然的确会使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的成绩轻松领先于其他同学,但这些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可能会突然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
因为一、二年级的内容是已经学过的,这会使他们以为上小学得高分很容易,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也是他们本来就会的,就会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三年级开始,当学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时,孩子的成绩就一下子落下来。
到这时家长和老师会感到非常紧张,孩子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突然莫名其妙地变笨了,有些孩子甚至会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大多数孩子经过一年的艰苦挣扎,到四年级才慢慢适应了教学和学习,才开始明白努力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看来,在幼儿园就学习小学内容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使用教具,为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形式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如果要帮人,就要把生存技术教给他,而不是直接给他生存产品。良好的思维形式就是“渔”。
思维发展的关键是探索,探索完成了,思维也就发展了。给孩子提供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动工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模式。
目前在全国流行的蒙台梭利教具就是这样的一套工作材料。
比如说,认识1~9,普遍的教法是用事物的量与数字配对,然后让孩子学会写数字,这样就算认识了。而蒙台梭利教具有多种形式帮助孩子理解1~9的概念。
一种是纺棰棒箱,这是一个有9个小格子的木盒,一边高一边矮,高的那边每一格写上相应的数字。此外还有45根木棒,家长引导孩子一起将木棒和盒子上的数字配对,完成后再找家里的其他物体与数字配对,这样孩子就会发现不光数棒可以用来表达数量,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计数。
还有一种是连在一起的数棒,每根棒都用红蓝相间的颜色隔开,每一节都是相等的量,每个量都是“一”。孩子使用完纺棰棒箱,再使用数棒,会发现同样的1~9的数字,还可以用来表示这种连在一起的长度。
数塔也有这样的效果,它们是用来表示高度的1、2、3、4、5、6、7、8、9、10数字关系的。每个数塔上都写着相应的数字,后面的数字要比前面的数字高出“1”的量。通过这些教具孩子会发现数字还可以表示高度。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具练习,孩子不仅认识了数字,也会明白数字间的数理逻辑关系,这就是学习型思维形成的过程。
与此同时家长可以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结果是什么。
比如当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份作业:一张作业纸,有五个格子,每一格画着不同的小动物,同格的小动物除了有一只不同外,作业的要求是将占错格的小动物画上钩。
拿到这份作业时,大人不要直接将目标告诉孩子,可以指着第一格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孩子说:发现这一格都是乌龟,大人继续问还发现什么,孩子说:还有一只鸭子。大人说:这是小乌龟在排队,小鸭子怎么跑来了?孩子说:它站错队了。大人继续引导:请将站错队的小鸭子画上钩,再看看其他队伍有没有站错的小动物,把它们都画上钩。
这样引领孩子发现、处理,然后把发现的机会和空间留给孩子。孩子通过发现和思考,明白了做题的要求。
如果大人这样说:“看看这份作业,是小动物在排队。第一格是小乌龟但是里面有一只小鸭子,那么小鸭子就是排错队的小动物,我们给它打上钩。继续看一看,还有哪些动物排错队了,给它们都画上钩。
这种做法没有利用机会让孩子思考,而是将结果直接告诉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无法养成供自己驾驭的思考能力,平时生活中,教育者和家长一定要使用能帮助孩子发展的方式,而不是只是考问孩子的方式。
3.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群猴子分成两组,分别给它们相同的玩具,一组猴子只要玩了玩具就奖励食物,另外一组什么都不给。
一个月后,奖励食物的猴子没有食物就不动玩具了,它们由于无聊变得精神特别不好,而另一组没有获过奖励的猴子一直保持着对玩具有极大兴趣,它们从玩具上获得了极大的快乐,每天乐在其中,由此这群猴子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由此可以发现,受奖赏的猴子不能享受玩具,所以玩具被放弃了。
现在很多老师包括家长都喜欢采取奖励的方式试图让孩子爱上学习。比如小红花,这么做的结果会使孩子将学习的兴趣转移到几朵小红花上,并没有开始真正热爱学习。当对小红花不再感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过分地用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习,会造成孩子学习兴趣的转移。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他们长大以后会为了分数和考试学习,不能很好地享受学习的过程。
同样的,惩罚也会使孩子对探索失去热情。例如孩子刚开始字写得不好,是因为他们生理没有成熟到使他们的肌肉运作达到要求。但是成人会忽略这些,甚至会因为孩子一个字写不好,就将孩子整页的作业都撕了要求重写。孩子的笔画顺序不对,就给孩子擦了,要求再写一遍。于是孩子把所有精力全用在写好字上面,搞的疲惫不堪。
劳累会使孩子开始害怕甚至讨厌学习。在学习中,写字是一个纯技术工作,如果因为写字使孩子认为在学习中写字是最重要的,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到写字上,将来他们可能写出人人夸奖的字,大脑却空空如也。
正确的方法应该从帮助孩子发展的角度,尊重孩子生命的自然规律,在等待孩子练习和熟练的过程中,引领他保持对人类文化宝藏的探索热情,逐渐完善与之相关的技术内容。切不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西瓜”是对学习的热爱、探索的热情,“芝麻”是作业的整齐、字的好看。
4.训练孩子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
孩子上学后要写字,而写字使用的是手部的小肌肉群,如果不经过练习,直接让孩子写字,他就会感到特别困难,当他们感觉自己老也写不好,就会产生“字很难写”的认识,从而一直认为写字是一件很难的事。这也是大部分孩子不乐意写字的原因。
孩子的肌肉发展有个从大到小的过程,先是大把的抓握,逐渐过渡到用指尖捏东西。因此,在平时,需要给孩子设计一些能够练习写字所需肌肉的工作。
蒙台梭利教具中有一种钉板可以有效练习孩子的手部肌肉群。练习时,孩子需要先用两个手指头将小木钉拔出,再插进板上的小洞里。只要工作就必须用到食指和拇指,这个动作类似写字时的抓笔,脑神经会控制手部的这几块肌肉,使钉子准确地插进小洞里。钉子插得越准确,手部肌肉就越熟练精巧。
还有种叫几何板的教具:家长引导孩子用一只手将几何板按在纸上,拿着铅笔,沿着几何体的边沿将它的轮廓画在纸上,将几何板换一个位置再画,这样就出现了重叠在一起的几何体图形。
一般孩子会被这样的创造吸引,没有注意手部的工作,当他们想尽办法将几何体印在纸上时,实际手已经被几何体控制,不再乱写乱画,而是沿着几何体的方向进行,使手臂的肌肉按照大脑的指令运行。
接下来,家长可以每天画一些大大小小的图形,可以是树叶、鸡蛋,引领孩子将字写在圈里,这些活动内容会使孩子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便会做到将字写在一定范围内的练习,逐渐的孩子就学会了将字写在生字本上。
经过这样有趣的练习,即使不刻意教孩子,孩子也能很容易地将字写在田字格中,最后达到横平竖直,完全省去了“严厉指导,着急上火”的过程。
end
作者简介:lemon青柠檬,喜欢读书,乐于分享婚姻育儿、情感心理相关内容。人生目标是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优秀一点点。喜欢我的文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