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开展好思政教育?我市教育体育部门和思政工作者广泛探索、大胆尝试,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课堂主渠道、活动大融合的作用推进中小学校思政课建设。目前,全市思政教育氛围浓厚、百花齐放、亮点纷呈。
抓基础保障
教师队伍“强”起来
“同学们,我们的红领巾为什么是鲜红的?”“生活中怎样做一名诚实守信的人?”……老师抛出问题后,又通过鲜活事例,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并采用新颖教具,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这是日前普洱市年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比赛中的精彩一幕。
抓好思政教育,教育者首先要“实”起来。为造就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市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根本性工作,制定了全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从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3个方面提出了12项大中小幼(含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措施。另外,通过举办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及党务工作者培训班、“万名党员进党校”示范培训班,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开展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系列活动,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有效提高广大教师的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养。
抓课程实施
教学特色“亮”起来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全市各中小学有各不相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思茅一中精心打造了‘教学法’和‘双主体两协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堂的鲜活度和吸引力。”市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4”是指注重发挥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4个主导作用,即导向、导学、导思、导练。第一个“3”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