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
A.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查与测评
B.复习、导入、组织教学、新授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C.备课、上课、巩固知识、辅导、答疑、布置课外作业
D.上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学业成绩评定、个别辅导
A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A
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即教与学,但教学活动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3.教学和智育是()。
A.同一关系
B.因果关系
C.隶属关系
D.交叉关系
D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智育实现的唯一途径,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但是智育却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任务。将教学等同于智育,容易导致对智育的途径与教学功能产生狭窄化甚至是唯一化的片面认识。
4.关于备课中的“课时计划”,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课时计划即教案
B.课时计划包含了较多的步骤,其中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属于这些步骤之一
C.课时计划的编写是在课题计划编制完成后进行的
D.课时计划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D
备课的三个计划包括:(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是上课的具体方案。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课时计划的编写是在课题计划编制基础上进行的,即课题计划完成后进行的。课时计划是上课的具体方案,并非是上课的备忘录,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故选D.
5.一个测验是否能测出它想要测的,并测到什么程度,这个测验的品质称为()。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A
一个测验是否能测出它想要测的,并测到什么程度,这个测验的品质称为效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是其继续推广的依据,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对题目的鉴别程度。因此本题选A。
6.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可以分为()。
A.讲授课、巩固课、练习课、检查课
B.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C.实验课、巩固课、技能课、复习课
D.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复习课
B
根据教学任务的划分,课的类型可以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故排除ACD,选B.
7.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学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A.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B.教师教学生学
C.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
D.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活动
A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即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而BD都只包含了一个方面,是片面的,C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思想,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只有A包含了教和学两个方面,故选A.
8.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高速度原则
D.高难度原则
A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故选A。
9.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让教学更符合()原则。
A.循序渐进
B.理论联系实际
C.启发性
D.巩固性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中,补充校本教材体现了此原则,故此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