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学生讲课,
一时间圈粉无数。
12月9日,
太空课堂上新了,
将在中国自己的空间站首次开讲!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
定于12月9日15:40开始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及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进行全程现场直播,
不少重量级嘉宾都已经安排上了,
和大家共同度过神奇的太空时光。
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
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
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
届时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
中国空间站工作及生活场景
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
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传播载人航天知识
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天宫课堂”课程表了解一下
中国航天员邀请广大青少年
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
从天地差异中
感知宇宙的奥秘
体验探索的乐趣
资料图片
站在公里天外
“最高”讲台授课有何讲究?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具需经特殊设计和考虑
从工程技术方面来讲,最大挑战是通畅的通信链路,要保障视频清晰不卡顿,需要“天链”中继卫星、空间站、地面测控站密切配合。
天和一号核心舱比天宫一号大,但这一空间大部分是被航天员的科研、生活用品和空间站运行设备所占用,因此教具重量、体积都有限制,需经特殊设计和考虑。
教具在运送过程中,还会经历超重和剧烈振动的恶劣环境,因此要事先对教具进行振动实验等考核。
此外,太空授课必须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比如必须保证教具能在失重条件下使用,航天员在失重条件下摄像如何保持稳定,都需要练习。
太空授课难度系数高
太空教育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组成部分。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于年8月乘坐“奋进”号进入国际空间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
“当年,芭芭拉主要讲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则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课。”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我国的太空授课与美国有明显差异。美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国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失重环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国太空授课的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更大。
年6月20日上午10点,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我们先后研究了‘竹篮打水’‘乒乓球’‘回旋镖’‘溜溜球’和‘跳绳’等20多种方案,根据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视性、即时性、趣味性等综合因素考量,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2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随后,又对确定的实验项目进行了精心细致的研究,力求给学生们最好的‘课堂’感受。”庞之浩说,实践证明,授课专家组最终制定的授课教案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获得圆满成功。
“太空授课挑战不小。”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物资条件下,仅教具的选择和运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资运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运输成本远超1公斤黄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钟的时间里,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现象,还要讲明白物理原理,对于备课和临场组织调配要求极高。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此次太空授课与8年前有何不同
与8年前相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航天受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