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自然课老师上观新闻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www.znlvye.com/xtbb/bxbb/m/960.html
    

他,是一位平凡的自然课老师,

却书写了不平凡的成绩——

填补中国自然常识教育的空白,

编撰三十余本自然学科书籍,

亲手制作不下千余件标本、教具,

其中4件动物标本已近70年

至今依然陈列并被使用。

他,首创国内课外气象测试小组,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他的授课,不经意间影响了一代代人,

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

翁伟樑就是其中一位。

不平凡的他,

还有一个不平凡的年龄——

岁!

他就是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

两次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的

林有禹!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位自然科学教育的开路人

亲手制作教具和标本

为孩子打开科学大门

年,林有禹从苏州来到上海任教。年秋,由于设立市级自然仪器站的需要,他被调至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现上海市实验小学)工作。

年轻时的林有禹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很重视发展科学事业和科技教育,上海设了三个科技站,其中一个就在邑庙区中心小学。“当时经费比较少,学校课堂里的仪器设备都比较少,在科技站里仪器设备比较多一点,那么各个学校上自然课,需要仪器模型可以到科技站里借,借了好上课。”而科技站的设备哪里来?林有禹决定自己动手做。

林有禹亲手制作的模型

那时,林有禹住在学校里,不上课的时候,就自己想办法找材料做各种各样的标本、模型、挂图、实验用具。林有禹的儿子林家康也回忆,小时候去学校看望父亲,总能看见父亲在专注地制作标本,处理细节时更是一丝不苟。“父亲总说,给学生看的东西绝对不能出现差错,在启蒙阶段,一定要教给他们最正确的知识。”

鹅、鸭子、兔子、猫、山羊……林林总总的动物标本就这样一件件“诞生”了,林有禹前后共制作了70多件,其中部分标本一直使用至今。除了动物标本,他制作的植物标本、各式教具也不下千余件。

林有禹制作的猕猴和羊标本

在教学设备相对匮乏的日子里,林有禹制作的这些教具为许多孩子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课堂内外,学生的好奇心总被林老师牢牢地抓住,不少学生也因此走上科学创新之路。

林有禹指导学生做实验

翁伟樑是我国长征四号系列火箭第三任总指挥,毕业于上海市实验小学的他,正是在听了林老师的一节有关原子弹的自然兴趣课后,打开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在年的自然科学课上,我第一次知道了原子弹的构造与原理,知道了原子核、中子、临界质量以及链式反应等等神秘的名词。”翁伟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可以说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林老师这堂课不断地在引起链式反应,也是我从事航天科技的原动力。”

创办名噪一时的气象小组

小组成员在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

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学校“气象小组”的画面。这支全国首个小学生气象课外活动小组,正是林有禹当年亲自创立和带领的。

年,周总理参观气象小组的气象记录

林有禹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见缝插针地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在气象小组,我让学生记录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云量,天气晴朗还是阴天,根据记录预测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后来北京召开科技作品展览会,我们就把记录数据和模型送去展览,周总理在参观中看了气象小组的记录,就拍了这么一张照片。”在他看来,这种教育效果意义深远,气象工作看起来只是记录数据,而气象预报也就是参照了这些大数据。

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林有禹指导学生自制观察设备、收集数据资料、分析天气情况,气象小组的预报能和上海市气象站的数据基本吻合,气象小组的活动成果在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学生每天把数据写在一张纸上,每个月订成一本,天不间断。当时的查询天气预报还没那么发达,我们的学生每天记录好天气写在小黑板上,附近居民走过路过都要来看一下。学生很自豪、很有成就感,心里也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两次获评市劳模的秘诀:

“凡事比别人多做一点”

年、年,林有禹间隔27年,两次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何谓劳模精神,这位百岁劳模朴实地说,在他看来就是凡事更认真一点、比别人多做一点。

林有禹的劳模证

不少与林有禹共事过的老师都对他的敬业奉献精神表示由衷地敬佩。“他的教具,许多都是自己拿废旧的边角料,做有心人收集起来的。凡是教材里面重点、难点的内容,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用自己制作的教具,把它展现出来。”

年8月,林有禹成为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他展望国家建设前途,全力主张全国自然常识课的改革。年,全国实行自然常识课提前一年开课,上海市则定为从一年级就开设自然常识课,林有禹参与了小学全套自然常识课本的编撰工作。他参与编写的《小学自然教学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第一本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工具书。他独立或参与编撰的各类普及自然知识、指导自然教学的书籍多达三十余本,受到普遍赞誉,反响很大。

林有禹独立或参与编撰的部分书籍

翻开泛黄的书页,其中不乏各种模型图,细致讲究。林有禹介绍,书里的插图都是他自己画好草图,再交给出版社处理。

教材里的模型图

林家康说,父亲总是很忙,每天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备课、编书,星期天也会把学校的东西带回家来做。有时他会在一旁观看,看父亲将草图一笔一笔描在纸上,一直忙到深夜。70岁退休后,林有禹在教材审订的岗位上又忙了十年。

如今,岁的林有禹仍坚持看书听书,每天至少阅读三份报纸,下午就出门走走。他最惦念的是当年亲手制作的教具,尤其是易损的动物标本,算起来最长的已近70年。年7月,一个漫长的梅雨季,应他的呼吁,上海自然博物馆对豹猫、白额雁、猕猴、羊四件“高龄”标本进行无偿修复,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

往期精彩回顾

20后“铅笔小芯”王老三

啥车都能修,31岁的上海市第一届劳动模范,今年岁!

让美国人首次仿制中国人发明的药,这位百岁老人的传奇一生!

来源:劳动报、澎湃新闻

本期编辑:茅轶婧

    

上观号作者:申工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