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组织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1、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

代表人物——泰勒——课程评价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内容);组织教育经验(方法);评价教育计划(评价)——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斯腾豪斯

《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强调课程开发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标

3、情景模式

以上的两的综合,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

三、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忠实取向——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新老师

2、相互调适取向——双向的互动和改变——老老师经验丰富

3、课程缔造取向——老师开发缔造新的经验——资深大咖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简答题)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2、学科(知识)特征和性质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和其可接受性

记忆口诀: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五、课程目标(选择题)

1、概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2、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的发展)——例如: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3、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双基;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六、课程内容的问题表现形式(简答题)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概念:国际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依据。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概念:课程计划的学科展开;

构成:课程性质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作用:编写教材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教师教具的直接使用。

3、教材

主体部分——教科书,讲义;

作用: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编排形式——直线式和螺旋式(不重复VS重复);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知识逻辑序列VS打破学科界限);逻辑顺序VS心理顺序(学科本身,学生心理发展)

编写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简答题)

1、思想性和科学性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突出基础教育的特点,处理好基础知识和现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

4、要善编排教学体系,保障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5、其形式符合心理学,卫生学,美学要求,力求整齐美观图文并茂

七、课程资源(简答题)

1、概念

广义: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狭义: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2、分类

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比如各种校内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等;

校外课程资源——比如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等

存在方式:显性课程资源——比如教材,电脑,网络,实验器具等

隐性课程资源——环境,文化,校风,学风,师生关系等

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知识,经验,技能,价值观,活动方式方法和情感态度;

条件性课程资源——人力,物力,财力,设施和环境等

性质:自然课程资源——比如,动植物,微生物等

社会课程资源——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

八、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