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但是传统的板书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要求,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本、图形、图片、图像、影像等信息按照教师的需要,融合、贯通并生动地再现给学生,可以动静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大加大课堂的教学密度与使用效果。因此,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对此,我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堂课的开端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照本宣科,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便会不自觉地“开小差”,相反,如果能有个亮点在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能让他们很快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这节课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应用一段flash动画,仅仅2分钟,生动的再现了核酸研究在现代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迅速理解到原来核酸就在他们的周围,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去学,这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
学生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领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都极为有限,而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原理、反应过程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传统的的讲解方法并不理想。例如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基因的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先在细胞核中完成转录,然后出核孔在核糖体中进行翻译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转录和翻译这两个过程有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这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同时也有理有据,形象生动地将复杂的基因的表达过程简单化了。同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也显而易见,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三、多媒体教学能化繁为简
生物教学中的很多重点、难点是比较繁琐的。在讲授减数分裂时,传统方法是采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而且减数分裂的特点以及减数分裂各个时期之间的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如果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特点,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联系起来,学生犹如置身于微观世界中,犹如亲自看到了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复杂变化,对于它们之间的异同就很容易找得出来,使学生对这个难点知识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多媒体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教学需要在黑板上画图,并且在黑板上写大量的文字,这无形中耽误了很多时间,使得原本一节课的时间显得很短,而应用多媒体则省去了这部分时间,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解释和讨论,不仅扩大了教学容量,浓缩了教材的精华,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了学生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多媒体教学能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的优点是容易操作,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调节授课时的进度、速度及播放手段。使教学中该强化的内容得到了强化,该淡化的得到了及时的淡化,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有效地调控了教学进程。如在讲述电信号的传导时,教师可以自由控制放映的节奏、重复播放兴奋的传导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在动画中找出神经元是如何传导兴奋的,找出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有什么不同,各自又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每个兴奋传导的过程,学生可以得到强化,而且最后一起连放,又可以让学生可以有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这节内容应该掌握的比较牢固了。
在多媒体的使用中,同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误区,不然就会事倍功半。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用心
现如今网络极其便利,很多人做了课件后会上传到网络,以此作为共享资源。很多老师直接从网络当中获取了这部分资源,一点都没有修改就拿为己用,固然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别人的课件是别人的思路,当使用的时候,常常会被别人的思路所干扰,结果,老师成了一个课件的播放者,学生则成了课件的观众,效果肯定不好。所以,最好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制作,或者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课件不要做得太花哨,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只有把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形式多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就不惜花费精力、物力和财力,运用多种技术来制作课件。殊不知,这样就大错特错了,甚至有时会弄巧成拙。如果我们在给中学生讲课时,把课件制作的花里胡哨的,那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走了。谁还会有精力、有兴趣去学习呢?所以课件制作要简洁、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最主要的是实用,避免追求表面。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画蛇添足。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要灵活
用其他教育媒体能很容易、很快地让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可不必一味费时、费力地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要知道,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投影的静态展示功能、幻灯的实景放大功能、教具的空间结构功能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知识,学生通过看书或独立练习就能掌握的内容,教师却把其制作成极为繁锁的PPT,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多媒体的应用要注意抓住重点
很多教师做的课件只是一味的增加信息量,一整节课就只见教师在一张一张演示课件,学生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感觉也没有。学生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萤火虫只是引入课题的一个切入点,但有人却在此花了大量时间,先从一首诗引入,再详细的介绍其发光的原理。大量的信息早已使学生不知教师今天想干什么,学生开始的兴奋与激情已逐渐消退,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
四、多媒体的播放不要太快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将使学生丢失教学信息,不利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有的课件制作者为了使课件操作简便,将课件制成流水型模式,教师只要按键或鼠标,课件就会顺利播放。这种课件很难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灵活调度,导致教学信息一晃而过,学生丝毫没有记忆,起不到应有效果。在制作课件时,要结合课件的每一个画面设置合适的显示时间,还应使有些画面易于重复放映,便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