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比赛尽显花拳绣腿,缺乏教学实用性
讲课比赛一直是教学当中常见的教学活动之一,每个学期,相关的教育管辖区都要进行相关学科讲课比赛活动。意在通过活动督促老师提升自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通过讲课比赛活动,发现教师队伍当中精尖人才,从而培养典范,成为大家教学的排头兵,带领或影响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学质量。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每次的讲课比赛似乎都偏离了原途,有失初衷,讲课比赛变成了老师名利走秀场。看似精彩绝伦的课堂,却只是些花拳绣腿(花拳秀腿并不是指没有真功夫,而是指没有实用价值的真功夫),讲课俨然变成演课。
小学课堂1一、讲课活动成了教师的名利场
在教学中能够参加讲课比赛,尤其是参加较高级别讲课比赛,对于绝大部分老师来说,是求之不得却少有如愿的。现实中大部分老师参加讲课比赛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真的想展示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想借此机会取得相应的奖项,为自己职称晋升做储备。
现实教学中,的确有个别老师通过讲课比赛,成了名师,不但有了利的入账,更为自己今后的业务提升拓展了更大的名的空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名利双收,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
二、参与讲课比赛者很难成为教师排头兵
看似是集体教学活动,但却仅仅受益于个人,讲课比赛完成之后,个人还是教个人的,参与讲课比赛的老师对其他老师来说,即使对讲课活动中参与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没什么大的影响,其他老师的教学几乎还是老样子,绝大多数的讲课老师也不会成为教师队伍的排头兵(现实情况是他不想、不愿当排头兵,因为自己无利可图。同时其他老师也不愿意、也不需要所谓的排头兵。)更不会使整个教师队伍教师水平得以提升。
久而久之讲课比赛活动,名为集体,实则是个人参与、个人受益的教学活动。
三、讲课比赛的课堂形式——花钱秀腿
看到这一标题,大部分老师可能感觉小编说得有些偏激。小编所说的花拳绣腿并不是指好看而没有真功夫的表演,只是说它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已,并没有否定讲课比赛老师的能力之意。
1、教具使用,哗众取宠
在讲课比赛活动当中,你会发现所有的课堂都表现得五彩纷呈,各种现代化的手段:PPT、声光电设备、实物等都是变着花样地呈现,如听老师讲《雷雨》一课的时候,运用了声光电设备,整个会场“电闪雷鸣”。在小编看来,这真的是在哗众取宠,作为小学生谁没有经历、感受过过电闪雷鸣的环境,我们采用“边读边想象”(语文教学中重要阅读方法)的阅读方法不好吗?想象一下自身感受的真切电闪雷鸣的场景,不更能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吗?也许说想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受,那你在课堂上再逼真的“电闪雷鸣”,也不如他在现实环境当中接触到的真切吧!
再如多年前一位老师讲《瑞雪》一课时,正值初冬,当天正好雨夹雪,自然不是什么大雪。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感受雪的氛围,这位老师制作了一袋子的泡沫颗粒,撒向课堂,“孩子们,你们尽情地享受瑞雪带给你们的快乐吧!”课堂上立刻欢腾雀跃,确实是热闹非凡,但真的有这个必要吗?作为北方的小学生,谁没有经历过瑞雪的场景,更何况当天外面就是雨夹雪呀(虽然不是大雪),难道就不能换一个别的教学方式吗?抛撒泡沫颗粒,一则破坏班级卫生(轻质泡沫很难打扫),二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纷纷扬扬的漫天的泡沫颗粒,一旦有人吸入鼻孔、进入气管将是什么样的后果?反正我是躲之又躲,生怕吸入肺中(胆小鬼),同时还闻到一股浓烈的塑料泡沫味。
在讲课比赛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为了给自己书写遮丑或为了节省时间,就连板书都被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所代替,要么投影,要么打印粘贴等,很难看到老师真正板书技能,却被认为是超好的手段。
小学生课堂22、“教学过程”变为“演教过程”
许多人都认为讲课比赛的课堂形式就是一个演课过程,根本不具备太大的实用价值。课堂教学效果好不好,能不能取得好的名次,就看这节课你演得到底怎么样。很多环节我们一般人都能看出来,那就是事先排练好的。如学生回答某一个问题,就连初次接触文章的老师来说,对问题的回答都不可能那么确切,但孩子回答得却是天衣无缝的完整、无误,使人一听就知这根本就不是孩子自己的答案。
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活跃,更精彩,更能博得评课老师的青睐,讲课者会想方设法让整堂课变得有序、无误、热烈,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事先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排练,甚至把张三李四回答什么样的问题都安排得稳稳妥妥。为了让整堂课更加有氛围,给评课老师造成一种老师讲得到位,学生听得认真、学得积极、悟得透彻的境界,老师都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为避免不会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而造成课堂“瑕疵”,还不得不让这些学生装得多么地主动积极,于是就要求确实会回答的举右手,不会回答的举左手,自然老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有的放矢了。每一个同学的回答都是那样的完美,整堂课老师的每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同学不举手的,你感觉这正常吗?都能看出来这是假的,但这样的教学就能得高分。
3、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
小学生课堂3讲课比赛活动中的课堂教学,表面上教学的对象仍是学生,但真正的教学主体已经悄悄地变成了评课老师,你的个人表现是否博取评课老师的青睐?你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评课老师的思路?你的问题讲解方法是否得到评课老师的认同?绝大多数的评课老师都是从主观上进行课堂评价。所以讲课老师努力地去“展演”,他拟定的努力奋斗的目标早已不再是学生,而恰恰就是评课老师。
4、备课缺乏现实性,不宜推广
讲课比赛中要想取得好名次,老师“备受折磨”的应该是赛前准备——备课,用现在比较时尚的词语,称之为磨课。一堂课少则1~2周,多则更长时间,反复地去试讲,反复地去设计,讲得学生想吐,累得老师想弃,但每一次试讲过后,每位指导者都会给出“高大上”的指导,有的几乎把你自己的课堂一次次地全盘否定,最终的课堂已不是自已的课堂,而是“集体名师智慧”的结晶。试想一下这样的备课,在常态教学当中,能实现得了吗?
我们众所周知,备课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是备学生,而讲课比赛活动当中的备课,多数的老师或老师的团队,他们所备的最多的就是备领导、备评课老师,如何把课讲到领导的心坎上,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评老师的思路,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评课者的思路、理念呈现出来,才是比赛前备课的终极目标。
从以上两点来看,这种备课方式无利于我们的日常教学。
明明在常态教学当中不可能实现的课堂教学形式,我们却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时间,为了完成一节讲课比赛活动,前前后后我们浪费老师,特别是孩子们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时间,一致耽误了其它课时的教学,对整体学生来说得不偿失。
总之,教学比赛的课堂形式作为教学艺术有它的存在价值,其也是一直以来教学当中必不可少工作内容之一,不可能不存在,但其缺乏教学实用性,小编感觉不宜在常态教学中推广。
(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