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四名老师荣获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

图源:上海残联(下同)

教师节来临之际,经上海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民主推荐、综合评比,王超、朱月情、孙莉、曹慧四位老师荣获“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恭喜她们!

在教学工作中,她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推动了中心儿童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来看看她们的风采及教学感悟。

王超:康复一个孩子,改变的将是一个家庭

“我有过一年普通幼儿园的教学工作经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康复领域的学前教育。”毕业至今,王超老师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已有近15年的工作经验。

近年来,随着康复理念的不断更新,0—3岁亲子早教成了“新生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王超老师就自己找教材、编教案、做教具,探索开展0—3岁听障儿童全领域康复教学活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家庭的原生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康复治疗方法各有差异。”王超说,作为一名老师,不光要有专业的素质、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家长的期望,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她根据《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的四大板块设置了大运动、精细动作、阅读、益智、角色等活动区域,定期投放适合不同月龄段幼儿玩耍和探索的材料,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语言,发展各方面能力。

“成长是相互的。”王超说,残障孩子们的阳光、向上也会给老师们带来力量。在面对困难时,老师也会变得更坚强、更有爱去生活、工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机会。

“康复一个孩子,改变的将是一个家庭。”作为残障孩子康复工作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王超感受到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她说,“这是一份非常有爱心的工作,所以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朱月情:老师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

“实际上是这份工作选择了我。”朱月情曾在杨浦区特教中心负责特殊教育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能够帮到的孩子还不够多,所以我选择了市特殊儿童康复中心,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听障孩子打开心扉。”

工作中,朱月情不断给自己施压,分析每次活动成功在哪里?哪里存在不足?她认为,不停地反思就是要不停地否定自己。

不墨守成规、拓宽思路,是朱月情多年来的工作心得。

“我觉得,老师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老师要让每个孩子都有进步。”她认为,很多人会凭借已有的经验去开展工作。“像我已经工作30多年,经验丰富。但遇到个性的孩子,我的经验往往是不适用的。”

她认为,一名合格的老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孩子的突破点。“在教学中,要精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知道他们的差异性,这样有利于及时调整活动目标的设置。也许,这样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我觉得这是对我的挑战。”

自从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在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教材的编制、完善听障儿童学前课程上不断钻研,曾获全国康复机构学前半日活动示范教学一等奖;撰写的10余篇论文,刊登于《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全国核心刊物。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有一百多个孩子获得康复,还有不少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每到教师节,他们就会打电话告诉我,他们生活得很好很快乐,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幸福。”在朱月情看来,幸福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立于社会,这对家长、对老师来说,就是平淡的幸福。

孙莉:愿我们都能满怀希望,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高中考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介绍了言语听觉科学专业的相关背景,我就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这一专业,希望能够帮助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12年的康复教育中,孙莉老师经常思考,怎样成为一名受学生爱戴、家长信任的老师。

在不断地总结和实践中,她认为,康复教师的个人魅力、共情力和思考力是至关重要的“三要素”。

“孩子经常会因为某位老师而喜欢上一个活动、一门课。那么,吸引孩子们的究竟是什么呢?”孙莉发现,能否赢得孩子们的喜爱,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学识能力、品德修养、气质谈吐组成的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关键,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内核。

孙莉老师认为,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更为专业的教育方法,还需要老师更多的耐心和细心。家长对康复教师也有着更高的期望。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康复教师的共情能力,能够让家长充分感受到自己和孩子是被尊重的,自己和孩子的困难和需求能够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