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新课改明确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的教学目标,运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分析图片,并从图片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读图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图片中传递出来的数学意图或数学思想。本文以实际教学为背景,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教学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供大家参考借鉴。
1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而言,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接触图形、图片等,对图形、图片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丰富多彩的图片对他们有着充分的吸引力。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能够发现,在小学低年级往往是通过一幅完整的图画来呈现数学信息的。例如,在人教版数学《认识钟表》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完整的钟表图画。然后,教师根据图画上的信息,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钟表知识。这样一来,通过直观的图片辅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讲述钟表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珍惜时间方面的小故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表示不同时间的钟表图片,让学生从中读出正确的时间,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正确认识钟表表示时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图片进行排序,学生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对图片进行排序,巩固相关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重视培养学生对图的观察能力
教师通过读图教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锻炼学生能够理解图片中所传达的含义,进而清楚地表达出来,从图片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从图片中理解相关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片,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认识图形》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直观地呈现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自己动手去画图形。如,鼓励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些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教具,制作一些数学图形。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手实践,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明白图形的不同含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图片,这样一来,问题与图形就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眼睛看、动脑想、动手画、动口说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综合能力。
3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还不强,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重视图形而忽视了文字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图,在掌握图片上的信息之后,再去阅读文字或题目,从题目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明白要求是什么。最后再回到图形当中,这样一来,图形与文字就进行了有效的联系,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更准确。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时,学生不仅要观察图形,从图形中获得隐性信息,还要阅读题目,从题目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有效地解决题目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深度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首要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认真读图,从图片中筛选相关的数学信息或数学思想,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教授学生观察图片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直观思维转化为感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进而消化吸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