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逆反心理怎么解决潘多拉效应

你是否曾发现

有时候

我们越不让幼儿做某件事

往往

他们就偏要去做呢?

01

心理学上把“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潘多拉效应”的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即越是被禁止的东西,人们想要尝试的欲望就越强。

02

我喜欢在我的课堂里给小朋友们准备很多手工的教具,这样方便我去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更容易让小朋友们去理解一些知识。

一次,我拿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教具——纯手工版飞行棋来到教室,小朋友们看到了争着问是什么,为了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我没有告诉他们,突然我发现忘了准备一些小积木块,于是我把东西放在角落的桌子上,并告诉他们不要乱动老师的东西,然后我走出了教室,拿好东西回来经过窗户时发现,几个小朋友正在兴致勃勃的倒腾着我带来的飞行棋,这种强烈想要知道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对这个教具的兴趣,同时他们也更好奇这节课的内容,那节课非常的成功,这样的好奇心也让小朋友对“随机”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03

很多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时常会用自己的经验绑架孩子的好奇心,然而好奇心驱使着他们疯狂的试探,越是得不到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就越想接触。

对于家里的电气设备或插孔我们往往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小朋友不可以去触碰,然而每年都有很多小朋友因为乱碰这些电气设备而发生悲剧的事情发生。

再一个就是我们都有些避讳的幼儿性教育问题,这仿佛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很多家长都觉得幼儿太小,不适合进行性教育,也不知道如何进行性教育,而且绝大数家长都羞于谈到性的问题,然而近些年来,屡屡发生的这些幼儿园性侵事件也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大人越是回避,幼儿就会越好奇。

04

“潘多拉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只要能巧妙、恰当地利用潘多拉效应,就可以充分调动孩子正面的积极性,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通过“假禁”来达到真正希望达到的目的,也就是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或家长希望的方向上,有句话说得好“只要套路深,诸事定乾坤”。

“真禁”要让幼儿充分认识问题的重要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在教育问题上,教育者告知相关的“禁令”时,要充分解释、认真疏导,确保受教育者是“真正明白”,从而达到“禁而不为”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