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条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年版)》要求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就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要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核心素养是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新坐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指导,努力渗透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教师只有构建新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体系,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求。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通识知识、综合思维、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资源的开发,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生命价值,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人地观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属于观念形态的核心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地理教师应努力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人地协调素材,同时开发补充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协调素材,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建构科学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教学中,相应环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适合的实践活动都是落实人地观念的有效途径,相应的情境素材、实践活动素材等都需要相应的课程资源作保障。

  综合思维是人们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整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识和分析某种地理现象,进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其成因,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逐步形成完善的地理思维。比如,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才能真正掌握工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等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区域认知是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題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属于能力形态的核心素养。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部分,自然要素主要指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人文要素主要指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二者互相作用,构成区域特征。区域要素的不协调往往会形成区域问题;区域要素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认知区域。

  区域认知是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題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属于能力形态的核心素养。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部分,自然要素主要指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人文要素主要指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二者互相作用,构成区域特征。区域要素的不协调往往会形成区域问题;区域要素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我们用动态的眼光认知区域。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和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属于能力形态的核心素养。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采取地理模拟实验和演示、地理教具的制作、地理角色扮演、地理观察和测量、乡土地理调查、地理野外考察等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对各类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各类地理教具和模型、观测数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