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偏远地区的教育,好像就是捐钱捐物。爱心是好的,但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缺什么补什么才好。
1、缺老师,缺好老师。
最好能安排城里的老师轮换去支教,一个老师不要支教时间太长,比如半年、一年。也要根据支教老师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意愿定时间。支教时间太长会让他们觉得太辛苦。城里有那么多老师,轮换着来呗。不愿意去的可以不去,不强求,纯自愿。
2、缺书,不缺太多衣服。
学生需要课外书,衣服够穿的就行。有的人把内衣、高跟鞋、超短裙都捐过去了,用不上呀,还浪费运费,爱心人士们。
3、教材里缺失农村的生活内容。
现在的教材、练习、试卷越来越城市化。说的很多都是“高楼、电脑、汽车、超市、大商场、公园、博物馆”等,几乎没有关于“田野、干农活、喂猪、放牛、砍柴”这些事。偏远乡村的孩子看着这些内容觉得很遥远、陌生、看不懂。
4、孩子的奖品可以更实用点实惠点。
偏远乡村学校的孩子如果表现突出,可以奖励跟他生活有关的奖品。比如一头小猪,一袋化肥,农药种子之类的。孩子、家长都会喜欢,这样辍学现象也会减少。
5、校舍、教具适当改善。
跟教学有关的硬件满足教学使用就行,未必非得高科技、高大上。当地的配套条件跟不上,或者没有会使用的老师,再高端的设备也没用。比如用电都困难,配上电脑和空调有啥用?基础、实用是根本。
6、跟孩子说话语言要谨慎。
很多人包括领导,跟山区孩子说话时都习惯说“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好像在暗示孩子早点离开这穷地方,再也别回来了。偏远山区的孩子心里还真就埋下了这种想法,有的干脆辍学,直接进城打工去了。走出大山,走向更好没有错,应该补上一句“别忘了家乡”。有机会有能力时,再回来建设家乡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