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有这样一家教育类“小公司”,在艰难的,利润实现了80%的增长,而且成立7年来,年营收持续保持平均40%的增长,这在“来钱慢”的科创教育行业并不多见。
截至年12月底,这家公司完成了新的战略布局,并获得了新东方、东方嘉影等机构的PRE-D轮投资。
公司创始人刘斌立认为这没什么值得宣传的,“能获得融资是大家对我们的肯定,但需要融资说明我们还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那就表示,还没有成熟,对吧?”说这话时,刘斌立的脸上带着浅浅笑意。
寓乐世界创始人刘斌立
这就是寓乐世界,一家此前在教育圈外有些名不见经传的科创企业。
教育需要顺人性
寓乐世界成立于年,成立伊始便获得了新东方在线的战略孵化投资。
当时,在官方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创客”在中国教育界火了起来:基于自身创意,通过软硬件将创意实现成具体物品,例如用3D建模再使用3D打印机,所想即所得;利用编程+激光雕刻和微型机床的制作,创作出各种电子物件等。融合了创客文化和素质教育,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时的刘斌立已在教育领域摸爬滚打十多年,于新东方在线负责从中小学到大学相关教育的整个数字化业务,包括K12和高校数字学习、图书馆数字阅读等业务。
注意到“创客文化”兴起后,刘斌立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顺应人性”的学习方式,对此十分感兴趣。通过调研,又发现创客教育市场有着很大空缺——尽管公立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但涉及到“创客教育”的部分,无论是场地、教具或工具、相关课程还是师资,都没能及时跟进。
寓乐世界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作品”,就是青少年创客教育品牌“寓乐湾”。与一般“卖课”为主、偏内容的产品不同,寓乐湾提供的是一套完整的具有科技感的“硬核”产品矩阵:如创客工具类的全金属微型机床、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编程平台、智能硬件、机器人等产品,以及学校科创教室的设计、教室内工具产品及组建装配服务等。此外,还开发出了配套的科创类的视频课程,以及师资培训。
“学生要完成科创课程或实验,通常需要一些套件、耗材、相关零件,那我们把它包装成与课程对应的教具。这两类是最初寓乐湾产品的主体。寓乐湾的第三类产品是网络视频课程,是作为云端的视频资源,成为创客教育、STEAM教育的补充材料存在,包括科创类线下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应的数字化。”刘斌立告诉36氪。
现如今,寓乐湾已面向全国多所公立校、多万中小学生提供了课堂内外的科创教学及产品服务;包含其线下门店业务的K12科创教育板块,占到寓乐世界公司营收的50%以上。
“在目前STEAM教育这个领域,我们拥有的课程数量可能是最多的,而且复购率很高。”刘斌立告诉36氪。目前,寓乐湾已拥有数千节科创教育系列课程和上百套出版教材;采用了该视频课程平台服务的学校超过0所,其中一半以上也同步采用了其视频课程。单这些视频课程,就能给寓乐湾带来每年千万量级的收入。
虽从“创客教育”开始,但每一次新教育理念迭起时,比如STEM教育、STEA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时期,寓乐湾都在紧密跟进市场风向。
从K12升级到职业教育
后来,刘斌立逐渐感觉到中国的高考体制下,K12阶段的科创教育正面临着某种尴尬:要么会走向功利化,为了竞赛和加分而存在;要么必须成为主流考试科目,否则就会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尽管教育部先后多次发文,强调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多种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中国几十万所公立中小学,真正能把科创类课程系统性开办起来的,只有1/3左右。
“这些学校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和省会城市,四五线城市系统性开课的程度是非常低的,可能只是作为每学期一两次的体验而已——我所谓的系统性开课是指,每周能上两三节课,并且每学期都能够持续。”刘斌立向36氪透露。
师资也是问题,在学校的科创课堂上,授课老师往往只是兼任,比如传统的物理老师、化学老师,甚至体育老师。只要老师有一定空闲,都有可能被要求兼任创客课程的教学。
如此现状下,青少年科创素养的培育无从谈起,未来更很难持续培养出科创人才。
“这样其实违背了自己和企业定位的初衷。我们想要培养科创人才,不光是培养兴趣素养,或者拿一些竞赛成绩。更多还是希望学生进入社会后,是一个能真正进入科创领域、并创造真实价值的人才。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只是一个销售产品或课程的机构,那教育人才的属性又体现在哪里?”刘斌立说道。
有一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行业经验积累的刘斌立,凭直觉感到,寓乐世界应当基于优势业务扩大服务人群,往更加靠近社会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这两个方向去发展。
在盘点了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后,寓乐世界发现自身有3大优势,能够支撑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上做出拓展尝试。
一是已经拥有并正在加大研发力度的人工智能芯片模组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平台。此前,寓乐世界的人工智能芯片模组,基于底层算法的芯片,整个功能模组及传感器,全部都由公司自主研发;此外寓乐世界还获得了60多项机器人、创客类产品专利技术;并在国内拥有两个研发基地。
二是大数据相关课程的开发。
“我曾经在多伦多大学的罗德曼商学院听过一些课程,对大数据这个领域一直有些自己的想法,”刘斌立告诉36氪,“而且碰巧也在加拿大看到了对方很成熟的一些课程模式,多方努力之下,加拿大多伦多大数据科学学院愿意协助我们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们开发了很多大数据方面的课程。”
三是对工业互联网的认知。刘斌立在清华EMBA的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了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的课程,他对此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有特别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