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各地中考成绩纷纷出炉,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面向考生陆续公布。大部分初中的升学率不足60%,也就是说未来将有一半的孩子考不上高中,更不能参加高考。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想上大学的初中生,应该在这一刻提起对学习的重视。很多孩子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中考的初三的事情,只要初三努力就行了。
其实中考是整个初中三年的目标,初一初二是基础,有了基础初三才能冲刺。我们应该如何在初一初二打好基础呢?请注意处理好这三个问题。
一、初中阶段老师讲课方式的不同
很多小学老师讲课形象生动,他们重视使用教具、标本等直观的形式。教学注重变换形式,学习而娱乐相结合。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教学方式走,就不会有问题。然而升级到初中以后,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阶段,老师开始由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老师在课堂上更重视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课堂上老师分析和推导比较多,而不会再像小学那样形式多变。
应对策略:
平时注重多思考,多提问,思考和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提问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练就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要求不同
进入初中后,科学会明显增多,除了小学阶段学习的过程,还有其他课程,而且每一门课程更加的专业化。比如小学阶段的算术,会增加几何和代数。新知识和旧知识会有紧密的链接。
中学时代,知识的概念性增强,要求有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科目的要求会比小学大大地提高。
应对策略:
初中阶段课业负担加大,需要学生在上课前先预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三、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中学时代,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条件,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力、兴趣、体力和学习习惯等。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一生受益。
学习习惯有自学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记忆习惯、做题习惯等等。特别是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
应对策略:
要养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习惯。注意学习的计划性和规律性。培养孩子经常反思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