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中,都十分强调积极反

引言

外显活动在自动化学习中的重要性“做中学”这个学习原则没有像“学习结果的了解”这个原则那样很好地应用到自动化学习中。

决定学习的不是我们对学生做了什么,而是学生要做什么。斯金纳曾特别强调学生的书面答案、推动杠杆、或者做其它一些外显反应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外显活动可以通过强化而加以选择,有的被保存下来,有的则被淘汰或加以修改(定形)。关于外显反应是否能促进学习这一问题的一些实验研究,提出了相互矛盾的证据。虽然如此,这些研究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没有外显反应的某些学习同伴有外显活动的学习一样有效。

已经发现,这种情况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电学原理以及俄语词汇方面是千真万确的。自动化教学中的动机在使用自动教学装置时,大概不会有独特的动机来源。我们早就指出过,了解学习的结果就具有动机的成分。各种特殊教学和大多数程序中的各次指导的序列也可能作为动机的一种额外来源,并有助于保持高度的注意。对正确答案或填空的内隐的或外显的预期有一种激活的效力。

学生在学习时经常知道他要自我检验并了解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一事实差不多直接有助于引起和维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教学机器不断地提供回忆和有关回忆的准确性的快速反馈。新的“类似玩具”的机器的新奇性也可能有某些暂时的动机效果。有许多研究是属于实验室类型的,在这种情况下,新奇性的影响和一种可能有的霍桑效应尚不曾随时间而消失,这一事实可能和通常报告的那些令人满意的学生反应有一些关系。

自动化教学程序

我们仍然需要对自动化教学程序的许多方面进行周密控制的长期的研究。关于自动化教学程序的组织为自动化教学的教材编制的程序包括决定程序的类型(线性程序或衍支程序)、步子的大小和通常反应的形式。除了这些较一般的考虑以外,程序的编制还要求以空前的规模对教材进行系统的组织。所有的程序都要求把教学材料分析成若干单元,并按学习的顺序加以排列。程序设计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学习材料进行最有效的组织。

目前,关于自动化教学的教材的组织,与其说是一种科学,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可以作为编制大多数程序之基础的一些原则似乎是:首要的是把教材分析成若干基本成分,从简单的到复杂的。程序应当代表一种经过仔细计划的信息和概念的进展体系。如果学生要往前“伸展”一步,相继的提问应当是他力所能及的。增加的信息单位和新概念只有在学生对它们有所准备时才可以提出来。程序学习中的准备状态在领会准备状态这个概念上可能没有什么人比编制自动化教学程序的人们更认真的了。

如果学生在某一级困难的水平上遇到挫折,这就表明他必须回到较初级的水平上来。然后让他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奠定一个有良好组织的背景知识的基础,这样程序就可以使他没有多大困难地继续完成相继的各种水平的作业。奥萨贝尔等人很强调打好基础知识的底子的重要性,他们曾经指出,早期学习就是晚期学习的观念性的脚手架。如果这种观念性的背景不充分,那就时常需要后退,并提供足够的预备性的“有组织的经验”,以便能进行新的学习。

从这样一些水平开始并充实足够的基础知识,就有可能利用自动化教学装置教一年级小学生懂得关于水的凝固的理论原理。自动化教学的现状到目前为止,研究报告还不能作为最后的定局,但是关于自动化教学的某些事实都已经得到证实。很显然,各种各样的人,从智力迟钝的到天赋独厚的,从一年级小学生到研究生,从正常的人到有各种缺陷的人,都可以凭借自动化教学装置有效地进行学习。

多种多样的教材都能适用于机器教学。一张不完全的名单实际就可以把全部科学、数学、统计学、外语、英语、心理学、电子学(原理、维修和故障解除)、各种职业技能以及大多数小学的学科都包括在内。尽管难以作出确实的比较,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化教学在同等的时间内与普通教学和学习活动一样有效。教学机器构成了最重要的视听教具之一。通过同辈教学的个别教学从前曾盛行于美国的单班小学中的同辈教学实践,又作为取得更多的个别教学手段而得到复苏。

每个人都承认儿童可以从他们的同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但是让儿童通过教别的儿童学习特殊的学校功课而使他们自己学习得更好的做法,情况就不同了。在让儿童教他们的同年龄的或较年幼的儿童时,包含着促进学生双方学习的一些因素。“教学相长”,这个古老的谚语就是一个有促进作用的因素。一个人要想检验自己对一门功课的学习情况和弄清楚自己关于这门功课的思考的深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门功课向别人解释一番。

有人谈到关于约翰·杜威的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次杜威足足作了一个小时的关于一个非常深奥的题目的讲演,当时课堂里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但在他离开教室以后,有人听到他对自己说:“啊,我现在对那个问题更加明白了!”每一个从学生的角色调换成教师的角色的人,在他为新的任务作准备时,都曾觉察到他自己学习的性质和理解的深度与以前大不相同。

在执行同辈教学的策略时,一个儿童有机会去教另一个儿童,由于他在执行教师的任务,所以他不仅帮助别人学习,而且自己也学习了某些内容更加充实的东西和一些如何学习的方法。因此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当教学个别化的概念又被当作学习的关键时,就把利用学生当教师看作是促进教学个别化的一种途径了。

同辈教学的实践

同辈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能促进教别人的那些学生的学习的一种技术。学生为了帮助那些才能不足或学习落后的同学而应当承担一定责任的思想,可能会给课堂里注入一种新因素。根据导师的经验来看,可以使一个儿童克服他自己的沉默感和不合格感。由于引起别人生活的重要改变,使他产生出一种自己对社会有用的感觉。这种实践有助于减少儿童的孤独感和无所作为感,而这样的感受会把儿童吞没在工业化的都市社会中。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看加特纳、苛勒和里斯曼、斯塔林以及康纳利等人关于同辈教学的更详尽的描述和评价。人的能力倾向和能力的个别差异具有普遍性和令人吃惊的差距,这就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许多问题。

在全部学龄儿童中大约有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数完全偏离了文化常模,要求特殊的社会的和教育机构给他们以特殊的帮助。为了减少异质性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人们力图对他们认为是“正常的”学校儿童进行同质编组。为适应学生的巨大差异,新近提出了一些措施和组织计划,其中有不分级的方案或连续进度方案,双重进度方案、协作教学、教学电视和自动化教学。自动化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没有教师继续在场的情况下,重复着学生一教材一教师之间的关系。

自动化教学包括显示学习材料,测验材料是否已经学会,以及即时了解学习的完整性和(或)精确性。程序教学可以使用闪现卡片、程序课本、衍导课本,以及任何一种为呈现教材、核对学习是否恰当、指导学习过程而用的各式机器装置。

多种多样的教材

多种多样的教材都已经被改编成适合于机器教学用的教材,而且实际上所有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已成功地在使用这种教材。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化教学已经被认为跟通常的教和学的过程一样地有效。当前,关于用同质分组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整个问题,正受到批判性的再评价。现有的证据还不能证实广泛为人们所坚持的这种意见:以年龄、能力或成绩水平为基础的同质编组有更大的教育效果。在美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而引起的那些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曾导致把各个文化集团定型化的后果。

这些集团内部的差异恰恰是跟占优势的英裔美国人文化内部的差异一样。无论在这些集团的内部或这些集团相互之间的个别差异,基本上都可以用本质上相同的方法很好地予以理解和处理。我们愈了解儿童的能力倾向和他们的学习情况,我们就愈明白每个儿童的学习都是一种独特的个人事务。当个别地进行教学的理想,由于各种实际的原因还不能实现的时候,只要我们逐步地向着更加灵活地学生编组和教学个别化的方向前进,就会使我们越来越接近于这种现想。

结语

每年把学生分配到组织得相对固定的班级中,这种做法是暂时的。趋势总是一向朝着更加灵活和更加不固定的编组和更多的个别教学的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