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

——嫘祖小学:王世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写数字“0。”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的意义和书写。

教具准备:图片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认识了一些数字娃娃,你们还记得吗?

(出示数字卡片,指名认读1——5各数)

-师:这些数字你会认了,你会数吗?你可以数衣服上的扣子,小组的同学……你愿意数什么就数什么。

(学生联系实际练习数数)

师:你数的是什么?数给同学们看一看。

生1:我数的是衣服上的扣子。(具体得数了一遍)

生2:我数的是小组的同学。(用手指着他那一组同学,边指边数)

生3:我数的是听课的老师。(逐人数出)

……

二.新授

1.“0”的认识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想要吗?

(出示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着5个苹果)

师:这是什么?有多少个?你们想要吗?谁坐得好,我就把苹果分给谁。

(学生马上规规距距地坐好了,教师拿出一个苹果分给一人)

师:这时还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表示?(再分苹果再记数,至到最后盘中一个也没有了。)问:这时盘中有几个苹果?

生:没有苹果了。

师:像这样一个东西也没有,我们就用数字“0”来表示。(板书课题:“0的认识”。出示数字卡片“0。”)“0”也是一个数字,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0”这个数字?

生1:在数学书上见到过“0”。

生2:在手机上见到过“0”。

生3:在米尺上见到过“0”。

(让学生拿出米尺,具体指一指“0”的位置。)

师;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米尺,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米尺上有许多数字,有的我认识,有的我还不会认。

生2:我发现“0”排在最前面。

师:“0”排在最前面,表示起点,如果要量东西的长短,就从这里开始量起,“0”的后面是几?你能看出“0”大一些还是“1”大一些?为什么?

生1:“0”的后面一个数是“1”,我认为“1”比“0”大一些,因为:(学生作手势表示“0”和“1”的长度。)其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生2:“0”的后面一个数是“1”,我认为“1”比“0”大一些,因为前面我们学过“0”表示一个也没有,而“1”可以表示一个东西,“1”个东西比“0”个东西多一些。

师:是啊。“0”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在生活中,哪些情况可以用“0”来表示呢?

生1:早晨我买来5个小包子,吃了5个,还剩下“0”个包子。

生2:树上有3只小鸟,我一说话,都飞走了,要上还有“0”只小鸟。

生3:爸爸给我买了2支铅笔,我都用完了,还有“0”支铅笔。

……

2、指导写“0”

师:我们会认识“0”了,还要会写“0”。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数字“0”像什么?

生1:“0”像西瓜,像鸡蛋,像皮球。

生2:“0”像铁圈,像车轮,像草帽。

生3:“0”像太阳,像月亮,像地球。

……

师:“0”怎样写呢?请看老师来写,(边示范边讲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顺序是从上到左,再下往右,最后拐到上与起笔汇合。(教师指导后,请学生当堂书空。)

3、指导排序。

师:我们学会了数字娃娃“0”,“0“娃娃要和我们学过几个数字娃娃一起来玩,它们玩的是排队游戏。你能帮它们排一排队吗?

生1:我是从小到大排的:(演示)0、1、2、3、4、5。

生2:我是从大到小排的(演示)5、4、3、2、1、0。

生3:我是这样排的:(演示)0、2、4

1、3、5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排呢?能给同学们说一说吗?

生3:上体育课老师就让我们排成两队,所以我也把他们排成了两队。

师:(竖起大拇指)排得多有创意啊!在学习上我们就要像这位同学一样,能结合身边的事情来学习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学习,我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三、练习

1、练习写“0”

2、完成课后练习。

案例分析:

新课标、新理念、呼唤着新课堂、新观念、新的学习方法。新理念更需要课堂教学来实践,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起新课程的企盼。因此,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就要深入了解学生,让学生的所爱、所乐,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我们就应该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情境,服务于教学,让课堂再现生活,让生活情境在学习中不断升华。因此,在开课之初,我设计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数数,你会数数吗?你可以数一数手指,衣服上的扣子……你喜欢什么就数什么。大声数吧﹗”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数起来了,有数小棒的,有数文具的,有数扣子的……孩子们陶醉在其中。玩个没了,数个没完。看着他们开心的微笑,真让人感到欣尉。在授课之时,我创设了一个分苹果的情景,这一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熟悉而亲切,又便于实际操作、便于观察,学生学习兴趣特高。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自然很佳。

新课标倡导:“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针对一年级的同学,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抽象思维极不发达,如何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数学,让他们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感知数学概念,从而达到真正认识“0”,掌握“0”的特征,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游戏活动,“数字娃娃排队”,从而掌握了数的排列规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性的解决出了排序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数字按单数、双数排列成了两行,这种创造性实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认识了“0”以后,我设计了:“0”像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有的说像苹果,像太阳……这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瞬间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崔化剂,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开起了学生智慧的闸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