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案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生活中大量做功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归纳生活中大量做功实例,使学生爱科学。
教学重点:理解功的两要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探究功的原理。
一课时
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
教具:课件
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
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出它的受力
示意图,哪个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在力学中,我们把对木块的移动作出贡献的这个力,说它对物体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力学主要是研究的关系。如果一个作用中物体上,物体在
,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1、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小组内讨论
总结。我们的结论是要想做功必须同时具备和。
1、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让各小组对举出的例子互评,正确的予以肯定,错误的进行指正。)
1、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你把书包举高过程的中是否对书包做功?
(2)举在高处停留不动的过程中是否做功?
(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
(4)李强同学用脚踢足球,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脚对足球做功了吗?
(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通过以上几个实例我知道有三种情况不做功:
1、
2、
3、
:功的计算
1、做功必须有力和距离,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在力学中,把叫做功。
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
“功”的单位是
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
2、出示焦耳的照片,了解焦耳的事迹和成就。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年12月24日生于索尔福。他父亲是酿酒厂的厂主。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酿酒,并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很喜欢电学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位酿酒师和业余科学家。焦耳可以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的科学家。焦耳最早的工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化的实验研究。年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贡献,
1、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Kg)
小贴士: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
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对于本题来说,要写出拉力等于摩擦力等于多少。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一质量为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m,做了3×J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仔细实验、观察课件图片,认真分析事例,归纳得出结论。
走进生活看物理-------他们做功了吗?
分析下列实例是否做功,并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1)一人用力推一大石头,但未拔动。推力是否做功
(2)火箭发射
(3)塔吊拉着货物水平移动一段距离。拉力是否做功
(4)马拉着一根圆木前进,马对圆木是否做功
(5)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中,运动员对球是否做功
(6)一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由此,你能总结出“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小组讨论:
(1)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2)当把拉力撤销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了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设计意图:集体交流,答疑解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必做题
1、某人用牛的力拉着重为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拉力对车做功多少?重力对车做功多少?
2、在平地上,小明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N的箱子,前进了10m,小明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m,他需要做多少功?
3、你认为计算功的多少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视野,巩固新知)
布置作业:见丛书
板书设计:
1、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表达式: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教学反思:
1、重难点上的时间分配应更充分些。上完课我感觉自己在一些细节上花的时间多了些,处理功的正负的问题上举的例子不够充分,学生反映也比较平淡。
2、功是标量这个难点,书上是直接给出的,没有任何说明。我自己上完课感觉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化,或许学生心里还是有疑虑的,不相信的,我是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让学生理解,但是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这节课上直接突破呢?我还没有答案。
3、时间上把握欠缺了些。最后一个收官的练习时间太紧张,这是前面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原因,中途只看过一次钟。以后要利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