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蒙氏教育之自由与规则于教育而言没

01自由可不只是成人的“向往”,规则也不是成人“特有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对自由最大的“误解”,对于教育而言,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纵。

人类的本源来自于大自然,所以我们向往自由;但从人类开始群体生活时,道德就开始初显,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规则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了。往进了说,着眼我们人类现在,无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无论工作还是生活,规则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所做的事影响到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事、物,无一不是要受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但是只要我们的行为,在道德与法律的范围内,就是自由的,并且也不会觉得这些“规则”是束缚,反而是一种保护。所以对于自由,双向的去看待,规则下的自由,才会让我们得到真正的自由。

最近网上很流行一句话“小的时候不教育孩子,长大踏入社会早晚有人会教育TA”其实追根溯源就是,教孩子规矩。因为孩子终有一天会进入社会,人类越往前发展,社会的规则就会越来对多越来越缜密和完善,今后TA们要面对的是更复杂的社会规则,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学规则即树三观,这是人一生行为处世的基石。

02一些朋友对蒙氏教室中“自由与规则(纪律)”的看法

听到过很多人对蒙氏教育或是一间蒙氏教室中整个状态的评价,其中有同行老师、身边的朋友、参观园所的家长、体验课程的家长、孩子已经入园的家长,他们对蒙氏教育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在听到的高频词汇一定有“自由”,有些想法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地探索/工作”

“上幼儿园让孩子自由,那会不会变得没规矩?”

“有的孩子,在在班里什么都不干,就坐着看,多无聊还什么都学不了!老师都不管”

“蒙氏教育,就是让孩子自由成长”

“我看,很多孩子在班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老师带着上课”

“在班里,老师很尊重孩子,让他们自由地选择”

“蒙氏教育,不是让孩子自由吗?怎么还那么多规矩,不让跑不让跳,还不能叫!这叫什么自由?!”

看完之后,大家也许会有“同款”问题,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蒙氏教育理念中“自由”的教育理念,是在班里是怎么运用的。

03蒙氏教育理念中的“自由”

的确,在蒙氏教育理念中“自由”是很重要的。但这种自由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蒙氏教室中,也是一样班有班规,在文章《浅谈蒙氏教育之混龄教育》中,提到孩子的在2.5岁左右就开始有“社交”的倾向了,所以在一个这样真实的具有社会交往性意义的环境中,建立最基本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等同于我们成人在社会中也是要在不同的环境中要遵守相应的规则。

“班规”就像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明方向,在教室中建立规则的初心,是给孩子一个灯塔,有一个方向,这样不会偏差。也像交通也有规则,大家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这些规则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加安全,更加便捷。“班规”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其实这三大基本原则,是教室中所有人的最基本的行事原则。

在教室中的自由,其实是指“生理/身体”上与“精神上”的自由:

“生理/身体”上的自由

每个孩子只属于TA自己,TA的身体,需要自己去学会控制。

比如说,有的孩子吃饭速度较快,有的孩子吃饭速度较慢,我们不能说吃饭孩子慢的孩子就是不对的,也许是因为TA的咀嚼功能还未发育完善,也许TA的性格就是比较稳,这就是TA本身的速度,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去判断,只要TA认真的在吃饭,不是因为其它的原因而影响进餐速度,这时要给孩子这个“自由”。

再比如说,孩子什么时候上厕所,是TA们身体说了算,如果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说老师,我想小便”老师说“憋着,还没到下课时间”,后果不仅是孩子尿裤子,可能还会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影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需要,让孩子练习“憋尿”和“定点小便”。但也有一些情况是需要老师去观察和提醒的,比如刚入园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不敢告诉老师想上厕所,老师要根据孩子的饮水量情况,适时的提醒、询问。

“精神”上的自由

精神上的自由,也可以换一种说法叫“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不一样的。每个孩子从出生起,都有自己自然发展的轨迹,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对周围世界无意识的探索到以后的有意识的学习,孩子的“内驱力”会告诉孩子,TA需要发展什么,就去选择什么,就去探索什么。

非常有趣的是,当孩子开始有意识的学习之后,成人如果按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学什么,而这个却是孩子不喜欢的,但孩子如果迫于成人压力去学,当TA开始有任何一点可以“反抗”的时候,TA就不会去主动的做此类工作。比如说,从我从业以来,在与很多的家长、老师甚至园所负责任交流时,大都希望孩子能够尽快的学习数学和认字,以便孩子上小学后可以跟得上学习,所以家长在家里就会“安排”上这些课,市场上也有了各种产品,来满足成人的“愿望”,或者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指定,到班里后,要多做哪些工作。

我非常理解家长的这种想法,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方向反了,奔跑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不是自愿的,是自己不感兴趣不喜欢的,不喜欢就不想学,不想学就不会,不会又迫于“权威”就会造成心理压力。事实上,这些“被迫营业”的孩子,在班里根本不会去主动选择,老师尝试着引导时,多数会拒绝,有时即使答应老师的示范,学习效果也非常的不好。试想一下,我们成人在工作时,上司给我们安排了一个自己非常不喜欢却又不能拒绝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一定很糟糕吧!

所以这也就有了,在蒙氏教室中,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想要操作的工作。而老师需要为孩子准备完善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观察孩子的选择倾向,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反应,做出反应、引导与调整。

观察是为了更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真正跟随孩子!

04“班规”,不是无凭无据的建立,也不是迫于权威的执行

蒙氏教室中,没有发号施令者和执行者,只有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引导者和发展者。在教室我们会听到,老师和孩子或是孩子之间相互提醒:

“请走路”

“请小声说话”

“一次只能取一份工作/一次只拿一个”

“请把你的工作,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

“如果你要加入别人的工作,请先询问”

“请帮忙”

“请耐心等待”

“请先自己帮助自己”

“请把工作毯卷起来”

“请把工作放在自己的位置上”

“请把小椅子推进去”

“请注意礼貌用语”

“别人帮助了你,别忘记说谢谢”

“对不起”

“请轻拿轻放”

那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又是根据什么要的准则制定的呢?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破坏环境”其实班内的规则,都是建立在这三个原则之上。

举几个例子来说:

为什么“请走路”也能成为一条规则。

孩子们都喜欢跑跑跳跳,在室内也不例外。当然跑并不是一件错事,但在教室中之所以让孩子“请走路”跟班内的布局有一定关系,蒙氏教室中用教具柜的摆放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还有桌椅、在地面上使用工作毯的小朋友,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小朋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很有可能会摔倒、碰到,或是撞到别人,声音影响到正在工作的孩子。

“从哪里拿的,用完之后请放回哪里去”。

“家长收拾玩具两小时,孩子弄乱只需要五分钟”应该有不少家长有这样的苦恼。想象一下,在教室有那么多的教具材料可以供孩子选择,每个班十几二十多个孩子,如果没有规则的话,弄乱只需5秒钟。

哪怕只有一个小朋友不遵守规则,一份工作做完没有放回原处,那其他小朋友想要做这份工作,在教具柜中却没有找到,那对这个孩子就缺少了这次操作的机会,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同样不遵守规则。而从小就培养孩子,物归原处不仅仅是让TA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的服务于自己,不给家人添“麻烦”,同时也是为了在其他的集体环境中,不影响他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轻拿轻放”

在蒙氏教室中,每一个投放的教具、工作材料,都不是玩具。玩具和教具最大的区别在于,玩具主要以娱乐为主,教具则是为孩子发展而生。所以孩子需要知道,无论是可以帮助我们发展的教具而言,还是可以愉悦我们心情的玩具而言,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们。

年龄较小的孩子,自身身体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所以取放重一些的教具,会控制不住轻重,理解TA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帮助孩子“轻拿轻放”,当孩子把规则放在心里,慢慢的可以控制身体后,自然而然就会轻拿轻放。

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可力度时,还出现重拿重放,乱扔乱摔,玩教具时,要非常认真坚定的告诉孩子,“请注意,爱护我们的教具”因为我们的教具教室里只有一份,如果毁坏了,不仅自己以后不能再使用,其他小朋友也就不能使用了。

这些基本的规则,在孩子入园进班一段时间就会逐渐了解、接受和运用了,随着班内社交环境越来越成熟,还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和孩子商量制定新的班内的规则。

经过实际的观察、研究、实践发现,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的是什么,会自主自发的去探索、去挑战,会更加自信,更加的专注,这样对于孩子来说不就是获得了“自由”吗!

¥好孩子行为规范绘本全10册幼儿绘本0-3-6周岁宝宝早教启蒙幼儿行为情绪规范绘本儿童行为好习惯养成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49.html